“筑夢鄉野”成員石節子駐村實踐心得(五)鄉村有情,情滿鄉村
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是我第二次踏入石節子這個被藝術點亮的村莊,與上次花椒藝術展的參觀式參與不同的是,這次的我是真正與村民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同呼吸。
7月12日我們師生12人到村子里的時候下著小雨,天色已經晚了。于是我們匆匆忙忙在董婕老師和村長李保元的護送下來到我們要住的“五成館”。“五成館”里奶奶早早預備好房間等待著我們,一進大門,奶奶就領著我們去了新修建好不久的堂屋,讓我們住在那里。一進堂屋的門看到的就是敞亮又整潔的布置,很難想象這么好的房子居然給了我們住。所以干凈、整潔是我對這個家的第一印象。
奶奶熱心地為我們介紹這個家里的一切,衛生間在哪里、洗漱間在哪里,怎么找燈的開關等等,于是我問奶奶:“那您住哪里呢?”奶奶聽了向外指了指說:“我住那邊那個小房子。”熱心、好客是我對這個家的第二印象。
之后的兩天,奶奶每晚都在等著我們回來,為我們開門。因為村莊每天會下蒙蒙細雨,所以不由得會腳底帶泥,每天回來就會踩臟奶奶家的瓷磚,但是第二天回來,卻能看到干凈如新的地面和桌子上洗好的桃子,奶奶說這是她新摘的桃子,洗好的,讓我們拿去和同學們一起分著吃。勤勞是我對這個家的第三印象。
第三天的晚上,我和小楊回來之后無意中說道:“要是能洗個頭就好了”,這句話被旁邊的奶奶聽到了,于是奶奶默默地去廚房燒了熱水讓我們可以洗頭,還特意告訴我們,以后要是想洗頭了就告訴她,她好提前燒水。在等待水燒開的時候,我坐在奶奶旁邊和她閑聊,才知道奶奶的二女兒家和我家住在同一個小區,而現在我又住到了奶奶家,沒人知道我當時是多么的震撼,“緣分”這個詞第一次如此具象地向我撲面而來。有緣分,是我對這個家的第四印象。
第四天的早上,奶奶說要摘花椒了,可是衣服買得有些大,所以要去縣里換衣服,但是她怕自己中午回不來,不能為我們開門,所以奶奶把她們家的鑰匙給了我和小楊,讓我們自己走的時候把門鎖好,回來自己開門。奶奶說:“這個鑰匙你們自己拿著開門,我還有一把鑰匙”。我說:“奶奶,這個鑰匙我們拿著不好吧?”奶奶說:“沒什么不好的,你們就像我自己的孩子,我放心。”被信賴是我對這個家的第五印象。
每天早上奶奶都起的很早,不是去摘花椒就是去摘桃子。有一天我們也起的很早,奶奶見我們也起來了,就給了我們她自己烙的餅子,這餅子吃起來有一種“奶奶”的味道,酥酥軟軟。我們有時候常覺自己會打擾到奶奶,但是奶奶會說:“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外面闖蕩,我也希望他們在外面能遇到好人,對他們好一些。”來到這個陌生的鄉村,感受到的其實不是陌生,是溫暖。因為走在這個鄉村的路上,感受到的都是熱情與友善,還有一張張樸實的笑臉。
供稿人:周成麗
指導教師:董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