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鄉野”實踐團人物專訪石節子村主理人胡建強
接續夢想,再度點燃希望之光
2024年7月18日,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石節子村,由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筑夢鄉野”實踐團領隊董婕副教授率領實踐隊員對石節子村主理人胡建強老師進行了專訪。胡建強老師不僅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更是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成為了石節子美術館的建設者與參與者。在采訪中,胡建強老師向大家講述了靳勒老師帶領村民前往德國參展的故事,藝術如何點亮石節子村,石節子的變化和對石節子未來發展的憧憬與期待。
在胡建強的口述中,大家了解到,1986年,靳勒考上西安美院雕塑系,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200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村民有了接觸藝術的契機。當年,一位藝術家邀請石節子村的村民到德國卡塞爾市參加文獻展。正是在德國,一名德國記者好奇地問村民靳女女:“藝術和雨水,哪個重要?”靳女女作出那句經典回答,“藝術重要,雨水更重要。因為沒有藝術,我們就來不到德國;沒有雨水,我們農民的莊稼就不能豐收,我們就會吃不飽,會餓肚子”。村民在德國這一樸實而又睿智的回答,不僅打動了當時提問的德國記者,更是在記者的宣傳報道之下,關于藝術與雨水誰更重要的議題引起了國際藝術圈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這個經典的回答和關于它的議題的討論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石節子藝術鄉建的道路,更像一把利刃,捅破了藝術與村民的關系本質。
隨后,胡建強老師向我們解釋靳勒老師帶領村民以藝術的方式建設村子的根源。一方面,石節子村是靳勒老師的根,靳勒老師對村莊有著很深的情愫。靳勒老師曾說過,“從本質上說,我無法拒絕村莊,因為我的父母都在鄉村,每次回家,看到荒涼凋敝的村莊,都不由自主地想,我能做什么?”另一方面,彼時的石節子,像其他所有貧困西北山村一樣,沉靜、死寂,只有人走,沒有人來,村里僅剩的幾十位村民,各忙各的,多少年都沒有任何變化。而靳勒老師用藝術點亮村莊,讓外界看見石節子,這對于靳勒老師、對于石節子村,都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和轉型的契機。自此,靳勒老師將雕塑專業的技能與石節子的土地相連,做了一系列大地藝術作品,成功策展了100多場鄉村藝術實踐活動,將象牙塔里的雕塑藝術放置在了石節子的大地上;石節子也不斷地因為藝術實踐活動的成功舉辦,在藝術圈,在鄉建圈,在村民圈,贏得了美名,提高了知名度。但是,第一波先到的,卻是外界對于靳勒老師行為的質疑、嘲諷和批判。為此,長達10年的藝術實踐活動,才打破了所有人對靳勒老師的不理解、疑慮和偏見。靳勒為了個人名聲才在石節子做藝術實踐的謠言不攻自破!
胡建強老師參與并且見證了石節子的發展,于是他將這些年來石節子的發展變化向我們大家娓娓道來。首先,隨著藝術鄉建的深入,石節子村漸漸擺脫“偏遠、名不見經傳”的刻板印象,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村民們翻新了個別的房子、村莊實現了山泉水引流工程、接通了無線網絡、完成了所有村道的硬化和美化、更換了太陽能路燈照明、改善了村莊衛生等等。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村莊的整體形象。其次,村民們的待客之道也在外來人員的影響和帶動之下得到改變。以前因為地域性特殊、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與現代社會脫軌,村民們淳樸卻又羞澀怕生。但是現在,石節子村民都能積極與外來的藝術家、記者、學者交流,熱情地招待來村里的人們。此外,村民們的致富愿望強烈,更多考慮的是提升收入的問題。村民們開始種植花椒、油桃,并且有果農上門收取。利用藝術元素包裝農產品在藝術展覽上展出并售賣,特別是花椒。通過網絡銷售,也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胡建強老師通過建立村民議事會,鼓勵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決策,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他的倡導下,村民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大家共同為村莊的發展出謀劃策,建設和美鄉村。胡建強老師指出,石節子村目前急迫需要制定長期促進石節子村向前發展的機制,強化村民自治。
講述靳勒老師帶領村民們實踐藝術鄉建道路的同時,胡建強老師還告訴大家,他也是美術專業出身,畢業后回鄉教孩子們美術,還建立了“百姓幼兒園”,最紅火時要幾百名小朋友,火爆程度一度超過了當地的公立幼兒園。后因種種原因停辦。石節子美術館剛剛建館時,胡建強老師就參與其中,是石節子美術館的副館長。在石節子美術館發展十幾年的歷程中,胡建強老師一直義務幫助石節子做策劃、宣傳、招待等工作。胡老師告訴大家,石節子村是特別的,“不僅有我喜歡的藝術,還是我堅持了十多年的工作”。胡建強老師的貢獻也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秦安縣教育局的領導評價說:“胡老師是石節子村教育的驕傲,更是鄉村振興的楷模。”村民們也紛紛表示,胡老師是他們心中的英雄。
面對未來,胡建強老師充滿信心。他表示,將繼續保持石節子的品牌文化,致力于石節子村的教育和建設工作。同時,他也呼吁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尤其是期待更多青年力量的加入,關注鄉村教育和鄉村振興。我們大家相信,在胡建強老師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石節子村終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人:楊鈺慧 付彤彤
指導教師:董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