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估計很少有人會知道,甘肅是一個簡牘大省吧。”面對鏡頭,團隊成員李宇皓這樣說。

甘肅簡牘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記錄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細節。甘肅被譽為“漢簡之鄉”,擁有豐富的簡牘資源,其中出土的漢簡占全國總量的八成以上。甘肅簡牘博物館作為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專題類博物館,收藏有各類文物50129件(組),其中包括近4萬枚簡牘。
甘肅簡牘的種類繁多,包括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懸泉漢簡等,這些簡牘不僅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等第一手資料,而且其書法藝術價值也極高,是研究秦漢魏晉時期河西走廊段的寶貴學術資源。
甘肅簡牘的發現,為研究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時上萬枚漢簡也極大地豐富了絲綢之路的內涵。這些簡牘是紙張發明之前,中國古人最主要的文字書寫載體之一,它們詳細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書信往來、政治外交、商貿軍事以及書法藝術。
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建立,旨在進一步加強甘肅簡牘的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2012年12月單獨設立甘肅簡牘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開放,讓這些珍貴的簡牘文物得以更好地展示與研究,為傳承千年文化提供了新的平臺。
甘肅簡牘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們作為歷史資料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們對研究漢字發展、書法藝術以及古代文獻學等方面的貢獻。簡牘學研究的進步,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千年簡牘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上次提到甘肅是簡牘大省,其實,甘肅還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接過話頭,成員胡玲繼續介紹。

甘肅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絲綢之路在甘肅的主線東西綿延長達1600多千米,約占全程總長度的1/5,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甘肅的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沿途興起了敦煌、武威、張掖、酒泉等重要城鎮,這些地區因絲綢之路的繁榮而發展成為國際性的都會或樞紐重鎮 。
甘肅不僅是漢簡發現最早的地方,也是出土漢簡最多的省份,占全國出土總數的82%以上。這些簡牘為研究當時河西邊塞地區的政治、經濟、民俗、軍事情況和漢代屯戍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
甘肅還被譽為“石窟藝術之鄉”,擁有包括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在內的50多處石窟群,這些石窟寺以其歷史悠久、藝術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 。
甘肅省博物館作為省內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反映古絲綢之路文明的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銅奔馬,即馬踏飛燕,它已成為中國旅游的標志 。此外,甘肅的彩陶文化同樣聞名世界,代表了甘肅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符號 。
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見證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甘肅的文化遺存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絢爛多彩,成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 。甘肅簡牘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遺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甘肅出土的簡牘中,有大量與絲綢之路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記載,這些簡牘不僅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也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第一手資料 。
例如,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冊》,記錄了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與蘇薤王使者前來獻貢時發生的糾紛,反映了漢朝與康居等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另外,出土的簡牘中還有記載龜茲王和夫人途徑敦煌懸泉置時的住宿情況,顯示了漢朝政府對外國貴賓的高規格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