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云南大學建校100周年重要賀信精神,在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十周年之際,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天塹變通途·山鄉改新顏——云南獨龍族青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探究”三下鄉團隊圍繞道路交通建設、地方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自媒體實踐中的青年力量三個議題,于7月29日啟程前往獨龍江鄉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和走訪調研活動。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公路隧道前的合影。趙茁男 攝
革命烈士初心不忘
從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十團進駐獨龍江,到現在的獨龍江邊境派出所,70多年來,一代代獨龍江“戍邊人”以“以邊疆為家,以艱苦為榮”的理念,用行動踐行“扎根獨龍江,一心為人民”的初心。
7月31日,團隊一行人來到巴坡烈士陵園,在八一建軍節之際向八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次活動中,團隊成員面向黨旗莊嚴宣誓,并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學習獨龍江八烈士的事跡。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瘠的交通、繁多的毒蟲,讓八位烈士在不幸中犧牲。“士兵和烈士就在一線之間。”工作人員向團隊成員介紹道。在莊重的氛圍下,團隊成員開展了關于戍邊傳承、賡續血脈的主題演講,在烈士陵前抒發對戍守邊疆官兵的至高敬意。
圖為獨龍江烈士陵園的八名烈士簡介。 劉怡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烈士陵園宣誓。 張默焓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烈士陵園合影。 代利 攝
圖為獨龍江烈士陵園墓志銘。 吳娥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烈士陵園進行主題演講。 趙春月 攝
“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精神血脈薪火相傳,忠誠熱血秉持激揚;壯烈的過去不容忘記,嶄新的未來仍待開辟。青年接起前人的火炬,播撒新的熱血,年輕一代的戍邊人也將繼續用年輕的腳步去跋涉、用青春的汗水去守衛祖國的疆土,將紅色的故事繼續譜寫。
學習邊疆工作,傳承奮斗精神
一、派出所·和諧魚水情
1990年,獨龍江公路通車;2014年,獨龍江隧道貫通,徹底結束了大雪封山的歷史;2019年獨龍江邊防派出所改為獨龍江邊境派出所,身份雖已轉變,但派出所全體工作人員“扎根獨龍江、一心為人民”的誓言未變,職責和使命沒變。
8月1日,實踐團來到獨龍江邊境派出所探訪。戶籍民警黃強為團隊一行人介紹了當前派出所的主要業務和工作,在民警趙松的帶領下,團隊一行先后參觀了派出所指揮室、執法辦案區、榮譽室等地,詳細了解了窗口服務的便民舉措,近距離感受到了派出所民警的工作與生活。
“獨龍江邊境派出所的創新工作‘彩虹矛盾糾紛調解隊’,讓我感受到了獨龍江特色化的楓橋經驗。這里的基層糾紛解決真正做到了‘調解不反彈、矛盾不上交’,很值得學習。”團隊成員感概道。
圖為團隊成員在邊境派出所便民服務大廳采訪。 高貴勛 攝
圖為獨龍江邊境派出所原址調解室。許沃銳 攝
實踐團與邊境派出所相關工作人員召開座談會。會上,新聞學院黨委曹云雯副書記表示,希望未來能夠與獨龍江派出所在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組織更多同學通過實習實踐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新聞學院將會有更多學生來到這里開展實踐活動,用青春譜寫獨龍江的風采。
圖為團隊成員與獨龍江邊境派出所民警座談。趙茁男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邊境派出所與民警合影。駱熠懿 攝
二、鄉政府·奮斗引新篇
在獨龍鄉人民脫貧致富的征途中,獨龍江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以及對貢山“一次批示、一次會見、一次回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繪制了經濟向好、生態健康、鄉風文明、民族團結的美麗畫卷。8月1日,秉承著“學習邊疆工作,傳承奮斗精神”的希冀,實踐團隊與獨龍江鄉政府開展交流座談會,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學習。
圖為團隊成員與獨龍江鄉政府工作人員座談。代利 攝
談到公路對獨龍江鄉發展的重要意義時,干部們都先后提到了醫療條件的改善。“以前,生了病很難醫治,小小的感冒都十分危險。”獻九當村黨總支書記新學文回憶道。獨龍江鄉新公路未建成前,當地人民難以就醫,人均壽命僅30多歲。修建公路后,醫療資源大量涌入,當地醫療條件得到巨大改善,鄉親們也有了外地就醫的機會。獨龍江公路搭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生命線”,支撐著獨龍鄉人民砥礪前行,奮發圖強。
教育是獨龍江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柱。“小時候去縣里上學要翻山越嶺,而且雪季封山時也回不了鄉里,只能寄宿在親戚家。”鄉政府宣傳辦楊曉明同志對團隊成員描述了以前的教育情況。團隊成員了解到,目前獨龍江鄉中心校實行從小學到高中12年基本義務教育保障,讓所有孩子都“有書念,有學上”。獨龍江峽谷目前已走出3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65名本科生,在各行各業熠熠生輝。他們的故事讓團隊更深刻理解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要作用。
獨龍江鄉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獨龍鄉人民努力拼搏,創新發展的奮斗史。鄉黨委宣傳委員陳露向團隊介紹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開展情況:“我們積極實行‘一周三活動’計劃——周一升國旗、整衛生,周三學政策、講方針,周五搞文體、強精神等主題活動,真正做到‘感黨恩、我奮斗、我幸福’。”如今,五星紅旗已高掛在每家每戶,獨龍江畔的奮斗樂曲在黨的團結帶領下,續寫著更恢弘的篇章。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鄉彩虹橋前合影。 許沃銳 攝
三、博物館·文化永銘記
中國獨龍族博物館記載著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獨龍族的社會文化歷史。8月2日下午,三下鄉團隊前往中國獨龍族博物館,在鄉政府宣傳辦主任楊時平的生動講解下,從經濟生產、文化生活和地理環境等方面深入了解學習了獨龍江從原始社會到現代化邊疆幸福村跨越歷程。
獨龍族發源于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東南部的獨龍江,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獨龍族還過著攀山越水的原始社會生活。其獨特的原始信仰和一系列文化儀式構成了其豐富的民族文化,楊時平老師為三下鄉團隊介紹的獨龍族“結繩記事,刻木請柬”風俗習慣,令成員們感到格外新奇與震撼。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獨龍族習俗講解。 吳娥 攝
2010年至今,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籌帶領下,獨龍族已基本實現“整鄉整族脫貧致富,實現獨龍江鄉和獨龍族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蓬勃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成果顯著。
在一幅幅壁畫下,團隊成員深深被獨龍族的奮斗精神所鼓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領導帶來了如今的美好生活,當代青年更應該投身于祖國建設中,為邊疆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博物館。 趙春月 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獨龍江博物館與鄉政府工作人員合影。 駱熠懿 攝
作者: 張默焓,代利,高貴勛,趙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