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嘞————”
開頭一聲具有強烈的首樂旋律感的“哎呀嘞——”,隨著激動的感情迸發出來,接著是一句或兩句歌頭,定下這首山歌的內容和韻腳,即將結束的前加一句呼喚語“心肝哥”或“心肝妹”(時政山歌又稱“同志哥”或“同志妹”)的相應稱謂做呼應,這便是一首興國山歌了。
興國山歌是一種客家民歌,據史料記載,山歌起源于秦代山中伐木工人的勞動號子,成熟于唐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興國人民唱著她,繼承她,發展她,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一朵璀璨奪目、清香四溢的民間藝術奇葩,興國縣也成了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山歌之鄉。
但毋庸諱言,隨著人類生存生活條件的改善,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年輕一代基本上都外出打工謀生,興國山歌失去了受眾人群;另一方面,隨著藝術的多元化滲透,那種原始的隔山對歌,一唱一和的山歌演唱形式,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尤其是青年人對山歌的興趣和愛好,已遠不如前,曾經輝煌過的興國山歌,已經瀕臨消亡的境地。
為了探究興國山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狀,武漢大學赴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實踐隊于本月19日至20日,踏足江西興國,深入了解和體驗興國山歌這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過程中,隊員們探訪了當地文化館,并與興國山歌省級傳承人郭德京老師展開了深入交流,收獲頗豐。
1月19日,實踐隊員們來到了興國縣文化館。在文化館非遺中心凌勝斌副主任的親切接待和引導下,隊員們參觀了文化館的主要陳設。參觀過程中,隊員們著重了解了興國縣對于興國山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措施,尤其是文化館在對其進行收集整理、采風收錄的主導作用,以及已取得的主要成就,如“興國山歌進校園”活動的成功舉辦等。通過參觀,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館對興國本土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凌勝斌副主任為實踐隊員們介紹文化館的相關內容)


(文化館中有關興國山歌的資料陳列)
參觀結束后,凌副主任詳細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興國縣文化館的歷史淵源、文化館的展覽與活動特色,以及文化館在推廣興國山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臨的尷尬困境,并耐心解答了隊員們關于提出的關于興國山歌傳承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對其進行數字化的門檻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此次文化館之行,實踐隊員們意識到興國縣文化館在興國山歌傳承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文化館作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主要平臺,展示了對興國山歌的珍視與努力,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貴性。與此同時,凌副主任有關文化館在推廣興國山歌方面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的分享也讓隊員們認識到了文化傳承工作中存在的種種難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數字化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巨大潛力,意識到挑戰之中蘊藏著發展的機遇。
1月20日,隊員們來到興國縣下屬的良村鎮,深入采訪了興國山歌省級傳承人郭德京老師。老師對隊員們的來訪表示了熱烈歡迎,并與隊員們詳細分享了自己在學習、演唱和推廣興國山歌過程中的經歷,以及新時代給興國山歌保護傳承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老師指出,雖然快速發展的科技和越來越多樣的音樂形式導致了興國山歌受眾的逐漸流失,但一些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如微信群、抖音直播等,也為興國山歌的演唱者提供了新的表演和交流渠道。

(郭德京老師照片)
通過與老師的深度交流,實踐隊員更全面地了解了興國山歌的獨特之處、傳承人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困境與努力、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和責任感。郭德京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深感傳統文化的珍貴,他和他所代表的一批藝術家們的努力與付出是興國山歌傳承的重要力量。
在當地的走訪調研,讓實踐隊員們更深刻地認識了興國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隊員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興國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熱愛。在此次社會實踐調研的過程中,實踐隊通過參觀學習,詳細了解了興國山歌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積淀和文化內涵以及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與文化館、傳承人的訪談交流,則使隊員們進一步總結分析了興國山歌以及以其為代表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和發展難題,為探索如何適應時代需求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文化事業要繁榮發展,關鍵在于人。面對時代的沖擊,要延續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既需要政府和相關傳承人的不斷推廣,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