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FU學子三下鄉社會實踐:數字化賦能,保護傳統建筑
傳統建筑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產,是鄉村文化的濃縮,是歷史遺留的足跡。傳統建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承載著人們綿長的情思鄉愁。
在如今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數字化發展的腳步至關重要,保護傳統建筑的步伐也當趕上數字化的進步。保護傳統建筑之路任重道遠,但有了數字化的加持,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此,7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赴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鎮筑巢引鳳逐夢振興鄉村服務隊前往永安市小陶鎮探尋當地傳統建筑保護中遇到的困難并提出解決方案。
小陶鎮是一個坐落于三明市永安市的文化小鎮,小鎮的傳統建筑以圍屋最為典型。當地的圍屋多為方形,原因就要追溯到小陶人民的祖先為防御外敵以及山林野獸的驚擾而聚族而居,不吝斥資建立起高墻大院。于此,服務隊隊員來到傳統圍屋建筑保存完整的小陶鎮。小陶鎮麟厚片區、八一村、五一村等現存許多明清時期傳統圍屋建筑,這些建筑大都保存良好。但在小陶鎮團委書記林岑的介紹下,得知,如今傳統圍屋建筑的修繕以及保存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傳統圍屋建筑飽受風霜,已然略顯滄桑,許多地方出現老化,破舊的問題。另一方面,傳統圍屋建筑承載著小陶鎮悠久的文化歷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修繕必須保持傳統特色,減少現代元素。此外,如此多的傳統圍屋建筑,管理是個大問題。
對此,服務隊隊員們想到,將數字化與傳統圍屋建筑保護結合起來。傳統圍屋建筑的數字化保護即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傳統建筑進行管理、保存與傳承。將每一處傳統圍屋建筑的細節轉化為圖片或3D動態等,并且將其損壞程度標明,分期派人檢查損壞程度相似的傳統圍屋建筑,將損壞程度大的進行修繕并且及時更新數據。修繕之時可以通過圖片顯示進行修繕,將其恢復成原樣。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因定期大規模全面的檢查傳統圍屋建筑而產生的費用,還能夠加強對傳統圍屋建筑的管理、保護與傳承。
傳統建筑歷經滄海桑田,是時代遺留的影子,印刻著無數代人的回憶。服務隊隊員將持續關注永安市傳統圍屋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并為其發展繼續提出創新的想法。
作者:藍春玲 來源:三下鄉社會實踐
- 逐光漫漫長征路,細品非遺韻味長
-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 神,貴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逐光漫漫長征路”隊重走長征路,學習紅色歷史,關注非遺傳承。
-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