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的“紅色征程·黨史鑄魂”黨史學習教育團,充分利用重慶豐富而獨具特色的紅色資源,打卡重慶市31個紅色地標,通過挖掘紅色資源中的思政元素、豐富思政工作隊伍、設立思政教育基地、創新思政育人模式、構建“大思政課”社會實踐資源庫等方式,把重慶市紅色資源作為最好的思政教科書,把黨史學習教育鮮活貫穿于思政課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研學考察、校地互動和媒體展演等方式,讓思政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用紅色資源賦能黨史教育,以黨史鑄魂育人,將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靈活運用到“立德樹人”全過程,推動“3+5+X”基層黨建落地生效,深度融合助推“大思政課”建設。
開發黨建+思政平臺,校地共建合作打造“思政課堂”
實踐團與重慶市渝中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共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聘任渝中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唐嵩為校外思政導師,唐嵩導師依托重慶母城文化,以“學黨史 憶初心 擔使命”為題給實踐團上了一堂黨史課,他深入介紹重慶的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內涵,讓實踐團深刻體悟到重慶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實踐地,真切認識到黨在重慶的百年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嵩導師還向實踐團贈送了《中國共產黨重慶100年簡史》,希望實踐團通過黨史書籍,深入系統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的歷史和文化,依托社會課堂,推進實踐教育,學好百年黨史這門“大思政課”。
實踐團還與渝中區青少年創新學院簽訂“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基地”協議,邀請渝中區青少年創新學院副校長楊駿講授“印章里的黨史故事”特色黨課,楊駿導師在課上結合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向實踐團成員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團在楊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到刻印章工藝,一筆一劃刻下“紅色征程·黨史鑄魂”八個大字。
實踐團開發了黨建+思政實踐平臺,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把紅色精神作為滋養學生理想的信念基石,把思政課堂和黨史學習有機融合,扎實培養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實施紅色地標中“行走的”黨課,指導老師們講述紅色征程里蘊涵的精神基因,展開研學活動;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結合黨史學習調研紅色資源里的文化記憶,加強廉潔文化建設、賦能“兩路”精神、堅定國防教育等一系列方式用紅色資源賦能黨史教育,將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開發提取并靈活運用到“立德樹人”全過程。
構建“紅色征程,黨史鑄魂”課程思政素材庫
實踐團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挖掘黨史學習實踐要素,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收集整理了重慶百年黨史重要精神,推出了“紅色征程·黨史鑄魂”課程思政素材庫。素材庫包含了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紅巖精神、紅色足跡、國防教育、廉潔教育、兩路精神、創新精神、傳統文化共九個專欄,致力于推動青年學生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講述紅色故事。激發青春使命,切實推動“3+5+X”(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多措并行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課程思政落地生效,深入融合助推“大思政課”建設。
重走紅色征程,生成《重慶紅色文化打卡地圖》
實踐團充分利用重慶豐富而獨具特色的紅色資源,按照中國共產黨組織在重慶的誕生和成長軌跡,打卡重慶市范圍內31個代表性紅色地標:中共重慶地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中法學校舊址、中共中央南方局、紅巖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南局縉云山辦公地舊址、人民大禮堂、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等地,回望青史問初心,砥礪奮進固江山。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大思政課”的內容、形式和載體,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切實增強“大思政課”思想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挖掘精神內核,匯編《重慶紅色名人志》
重慶這座城市充盈著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承載著眾多英雄人物的崢嶸歲月和感人事跡。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重慶銘刻著無數英勇獻身的紅色印記。重慶紅色文化名人以無私的奉獻和堅定信仰,革命的熱血和犧牲精神,寫就了輝煌的革命篇章。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毅力,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書寫了血與火的紅色征程。
紅色文化事跡是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激勵人們腳踏實地追求理想的力量源泉。實踐團通過探訪紅色名人故居舊址,了解先烈們的經歷、人生軌跡和重大貢獻,挖掘紅色歷史文化,用文字、圖片等形式生動呈現他們的精神風貌,將他們的事跡永久記錄下來,為后來者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精神支撐。
實踐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推動“行走中的黨課”、“行走中的思政課”深入人心,助力構筑“三全育人”格局、踐行“五育并舉”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其獨特優勢,讓革命舊址、革命遺跡成為黨史“課堂”,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革命先烈成為黨史“老師”,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