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銅響樂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12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螢火微光”社會實踐隊采用線上實踐方式,對周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響樂器進行深入了解與學習。
追根溯源,博大精深
12月20日,實踐隊員們采用線上實踐的方式,通過召開線上會議、ppt等形式積極深入對于銅響樂器歷史淵源的了解。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銅響樂器,起源于康熙年間。相傳,在那時的周村有位名為陳念池的老銅匠,見到百姓黎民婚、喪、壽、喜,貨郎串鄉,吹打樂隊等等,總少不了“叮叮當當”的“小月鑼”。而在當時的年份能生產的此類樂器的人少之又少,很難購到。為滿足人們的需要,他決心試著制造這一熱門貨,無果后幾經輾轉,從泰山大寺院偷學來手藝,在周村造起“月鑼”來。由于他造的“月鑼”工精質高,泰安的“月鑼”逐漸被淘汰了,為周村取而代之。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民間活動的需要,周村以陳家為代表的幾家鋼器手工業作坊先后又從河北、江蘇等地引進了“奉鑼”、“蘇鑼”、“抄鑼”等。
傳統工藝,精益求精
在了解銅響樂器的歷史淵源之后,實踐隊員又通過線上搜集銅響樂器的相關資料,隊員之間相互交流,對周村銅響樂器的制作工藝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實踐隊員了解到周村銅響樂器的制作工藝十分精細, 據目前健在的老技術師傅介紹, 僅鑼、鈸、镲類樂器的生產就有六道工序:一是選料、配比、熔煉、制砣。砣, 就是制造銅響樂器的合格原料。二是將砣通過培燒、鍛打, 使其初步成型。三是整形、調音。四是磨光、去污。五是刨、旋定音。六是驗收出廠。
周村銅響樂器發音圓潤、清脆,有水音,音色純,音量持久,從材料、工藝到音響效果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被京劇界贊譽為“周村派”。“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京劇名流所在的戲班都先后來周村購買虎音鑼,一度有京劇舞臺必用周村鑼的講究。上世紀30年代,周村銅響樂器有鑼、鈸、鈴、镲等40多個品種,百余種規格型號,產品工藝精湛,暢銷省內外。
傳統非遺,發揚光大
魯東樂器廠的破產, 引起了周村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 他們深知“銅響樂”品牌在周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所以, 在無比痛惜之際, 于1995年協助邑人蔣義東成立了“周村東盛民族樂器廠”。 該廠于2006年更名, 重新打起了“魯東樂器廠”的牌子。然而, 由于企業規模小, 技術力量薄弱, 資金緊缺, 加之技工培訓周期長等等原因, 目前也處于頻危狀態。因此, 急待在全國上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空前重視的熱潮中, 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使這一譽滿全球的周村銅響樂器重整旗鼓、再鑄輝煌, 為我國現代化文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通過上述對于銅響樂器的發展狀況的了解,顯然,周村的銅響樂器作為周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承載著許多周村銅響樂器生產的感情,同時這項傳統工藝代代傳承,弘揚至今,這是每一代人的驕傲,也是民族文化的驕傲。所以大家理應將周村銅響樂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傳承、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到周村銅響樂器,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螢火微光實踐隊”的隊員們采用線上召開會議等形式積極了解、學習銅響樂器,及時交流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困難以及感悟,隊員之間相處幫助、信息共享,對周村銅響樂器進行細致的線上實踐,保證在線上條件下社會實踐的效率,積極推動寒假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同時,此次對于周村銅響樂器的線上實踐,也令實踐隊員收獲頗豐,認識到了周村銅響樂器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發展狀況等,也意識到作為新青年,應當勇擔時代之責任,不負民族之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