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威海錫鑲制作技藝、探尋新時代民俗文化的傳承路徑,12月21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螢火微光實踐隊”社會實踐隊員前往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開展實踐。
探尋錫鑲歷史,感悟歲月沉淀 威海錫鑲技藝發祥于清
光緒末年,興盛于英國租占威海衛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蕭條,解放后開始復興,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達到鼎盛時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實踐隊員了解到英租時期威海衛錫鑲壺的顯著特征之一是要有明顯的鏤空,第二要有鏨工的鏨打工藝,第三全身都要有錫的顯著特征。錫鑲最早是在壺嘴部分,后來發展到壺身,又拓展到其他日常用具,如紫砂茶杯、糖罐、花瓶、咖啡壺、茶葉罐、牛奶罐等。威海錫鑲工藝在上世紀80年代曾獲得工藝美術百花獎等殊榮。2009年9月27日,“威海錫鑲制作技藝”被收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錫鑲技藝見證了威海衛近半個世紀的殖民歷史,表現著威海手工業者的技藝。
體驗錫鑲制作,感受傳統技藝 錫鑲制作過程非常繁雜,要經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拋光、拼接等十幾道工序,這其中,最為重要的要數最后的拼接部分。在錫鑲制作者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參與體驗了基本的制作過程。實踐隊員在一塊圓形的銅片上鏨刻出花紋。
線上總結交流,增強傳承意識 實踐過后,實踐隊員查閱資料,進一步學習威海錫鑲的歷史,并和在其他地市進行社會實踐的隊員交流,比較不用地區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威海錫鑲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藝,也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性民間藝術文化載體。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然而,如今很多年輕人對這項技藝并不了解。現代化的沖擊,商品化的影響,也給像錫鑲一樣的傳統技藝帶來了挑戰。好在越來越多的手藝人愿意學習錫鑲,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項技藝。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自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身邊的非遺,珍惜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