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2020年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
運河不但造福了兩岸人民,加快了祖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統一,而且對于造就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大運河源于春秋,延續至今,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精神與智慧的結晶。
大運河開挖、暢通與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中國社會特殊的運行與發展軌跡。因此大運河既是一條河,更代表了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及其流經的線性區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國文化的基因之一。運河的“運”字本意為運輸,但在社會體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轉,“運河”成為漕糧運輸、文化傳播、市場構建和社會平衡的載體;在文化體系中,運河之運又與傳統社會的國祚、文脈緊密相連。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浩大、歷史最悠久的人工河,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工程的杰作,以其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證明了人類的智慧,決心與勇氣,中國大運河是中國傳統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體現。
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乃至信仰等。運河文化的內涵也是如此,但同時又有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內涵,人工開挖是其區別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屬性;國家制度是其作為文化的一種戰略高度;連接南北是其社會屬性。
大運河在古代王朝的時間序列和區域、跨區域的空間里實現了功能的價值性延續,對其進行意義追尋,既是文化遺產層面、知識系統層面、民族精神等層面的傳承與發展的需求,也是文化傳播及戰略布局的需求。作為文化載體的運河。大運河具有物化和符號化的不同意義,承載了“水利—物質”“國家—社會”“精神—行為”三個層面的內容。作為文化聯結紐帶的運河。大運河帶是標簽性的“線性共同體”,同時又具有明顯的區域、跨區域特性。作為生活方式的運河。“運河”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