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乃民生之本、社稷之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近年來,新聞報道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例如“淀粉腸”、“淋巴肉”等事件,讓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了極大擔憂。當普通消費者的人身、財產權益受到侵害之時,維權之路常因舉證難、成本高、賠償少而淪為“紙面上的正義”。
基于深入研究食品領域懲罰性賠償的推廣適用問題,為消費者探尋更合理的維權途徑的背景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同學,圍繞挑戰杯相關項目,選取廣東省、浙江省、黑龍江省和山西省作為重點調研地點,采訪了群眾、律師、法官等多個相關群體,開啟了一場貼近民生的法學深度之旅。
團隊成員陸楊昊辰和王羽卉則分別來到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湖州分所和廣東澤榮律師事務所中山分所,與專業律師進行訪談。二位同學圍繞食品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司法實踐、制度現狀與未來展望,與在民商事領域資深的唐律師和梁律師進行深入交流,對該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如何該制度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多創意性建議。
(圖為團隊成員與律師訪談合照)
接下來,團隊成員滕澤暢和崔在語分別來到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法院和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調研活動。調研小組通過訪談方式采訪了兩地資深法官,深入剖析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的司法邏輯與現實挑戰。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薛法官和哈爾濱市南崗區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楊法官結合審判經驗,針對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訴訟時效等問題提出相關建議,提升法院的辦案效率。
(圖為團隊成員在法院的訪談合照)
團隊成員還來到浙江湖州美味情緣超市等五家超市,與多位店主進行訪談,了解到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日常生活運用的普遍性以及該制度的“漏洞”——“職業打假人”對個體商戶的影響,以及普羅大眾對食品懲罰性賠償的樸素法感情,為我們全方位了解該制度提供了多視角。
(圖為團隊成員超市調研記錄)
除此之外,本小組還對群眾百姓們對新規出臺背景下的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展開了線上問卷調研活動。根據統計顯示,許多群眾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能有效震懾生產者和銷售者,保障食品安全,對違法者給予嚴厲的經濟處罰,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但也存在部分質疑聲音,有的群眾可能擔憂懲罰性賠償制度被濫用,比如職業打假人可能會利用這一制度進行牟利,而非真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對于懲罰性賠償的金額,一些群眾可能認為過高,可能會對食品行業造成不利影響,導致成本上升,最終影響消費者利益。還有部分理智群眾在維權角度、法律規定角度對食品懲罰性賠償制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此次調研活動對于“法治食代”實踐小組成員而言,是一次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寶貴經歷。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此次調研是一個起點,未來將持續關注食品安全領域的法治動態,為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優化食品安全治理建言獻策。同時,我們也期待此次調研成果能夠成為一個窗口,讓更多人了解司法一線在食品安全保護中的努力與挑戰,助力構建更高效、更公平的食品安全共治格局,共同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