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的隨意排放,以及農田水土流失等,都在悄無聲息地破壞著我們的生態環境。為了調研并改善這一狀況,2月12日,“桑梓振興,阡陌日新”實踐團赴山東省濟寧市進行走訪調研。
濟寧市位于魯西平原,小麥、玉米年種植面積超6000畝,秸稈產量達1.2萬噸。盡管當地連續五年出臺禁燒令,但夜間偷燒現象屢禁不止。引發周邊鄉鎮居民集體投訴。2021年,村里轉變思路,推行“經濟激勵+技術替代”雙軌制。首先,政府補貼50%的機械費用,將秸稈粉碎長度控制在5厘米以內,配合深耕掩埋技術。試點地塊土壤孔隙度增加12%,次年玉米畝均增產50公斤。 其次,引入生物質發電廠,以每噸150元收購秸稈。村集體購置2臺大型打捆機,農戶每畝秸稈可增收80元,參與率從30%躍升至70%。2022年外運秸稈4000噸,創收60萬元,部分收益用于修建村內排水渠。
秸稈打捆后需存放至臨時堆放點,但村內僅有的2處露天場地容量不足800噸,雨季霉變損失超20%。2023年,鎮政府投資建設標準化收儲中心,配備防雨棚和自動壓實設備,存儲能力提升至3000噸。 秸稈運輸半徑超過50公里即面臨虧損。李支書建議:“將秸稈運輸車輛納入綠色通道目錄,減免高速公路通行費;同時對縣域內運輸每噸補貼30元,吸引物流企業參與。” 目前,村里正試點“秸稈-基料-菌菇”產業鏈,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培養基,廢棄菌棒再加工為有機肥。首批試驗的5個大棚年產平菇80噸,帶動12戶貧困戶脫貧。“要讓秸稈從‘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關鍵是用市場化機制打通上下游。”李支書總結道。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生態環境的改善能提升農村的生活品質,吸引人才回流,推動農村生態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模式,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讓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