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的隨意排放,以及農田水土流失等,都在悄無聲息地破壞著生態環境。為了調研并改善這一狀況,2月13日,“桑梓振興,阡陌日新”實踐團赴廣西省南寧市進行走訪調研。
南寧市地處喀斯特山區,耕地復種指數達2.5(一年種植2.5季作物),農藥年均使用量超全區平均水平40%。長期過量施肥導致土壤pH值降至4.8,重金屬鎘超標2.3倍。
村支書黃文強帶領村民實施三大舉措。首先,與廣西農科院合作,對全村1200畝耕地進行網格化采樣,定制“氮磷鉀+中微量元素”配比方案。2022年化肥用量下降15%,甘蔗糖分含量反升0.8%;購置3臺植保無人機,搭載多光譜傳感器識別病蟲害。對比傳統人工噴藥,農藥用量減少30%,防治效率提升5倍;安裝太陽能殺蟲燈52盞,每畝懸掛黃藍板30張。蚜蟲、薊馬等害蟲密度降低60%,每畝節約農藥成本80元。
針對農藥包裝回收難題,村里推出“積分制”:每交回100個農藥瓶可兌換1袋洗衣粉或20元購物券。2023年回收率從不足10%提升至85%,河道漂浮農藥包裝減少90%。此外,合作社集中采購緩釋肥,較市場價低15%,并通過“統防統治”服務降低散戶成本。
“老一代農民習慣‘一炮轟’施肥,新技術推廣難。”黃支書坦言,全村60歲以上種植戶占比45%,許多人不會操作智能手機查看土壤數據。為此,村里開設“田間夜校”,邀請農技員用壯語方言講解技術,并組織示范戶評選,對達標者獎勵有機肥。他呼吁:“省級財政應設立專項基金,對新型肥料每噸補貼500元,并通過‘以舊換新’回收傳統農藥。”
農業污染治理是一場持久戰,村落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守護好綠水青山,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