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這個在城市邊緣徘徊的群體,面臨著諸多不易。一些優秀的社區沒有選擇視而不見,它們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讓老漂族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樂享桑榆實踐隊來到山東省日照市臥龍山街道碧海路社區開展實地訪談的活動。本次實踐走進“老漂族”,了解老漂族目前的困境及老漂族社會關懷情況。
初入社區,采訪老漂族
1月19日,“樂享桑榆”社會實踐隊伍來到了碧海路社區,從“養老”到“享老”讓銀發族樂享夕陽紅,談起碧海路社區,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跟隨著負責人的腳步,實踐隊員深入社區,細致參觀了其內部建設情況。社區內綠化設施完善,植物覆蓋率廣泛,隨處可見的綠植與花卉不僅美化了環境,也顯著提升了居住品質。步行道兩旁,樹木郁郁蔥蔥,為居民提供了清涼的休憩空間;社區公園內,各種花卉爭奇斗艷,為居民創造了一個宜人的休閑場所。在負責人介紹下,實踐隊伍了解到碧海路社區被評選為多個榮譽稱號:2023年度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2024年度山東省“無廢社區”等。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特別留意了社區內的“老漂族”群體。隨機與幾位“老漂族”老人進行了交談,詢問老人是否愿意長期居住在這個社區。老人們紛紛表達了高度的居住意愿。一方面,老人對社區的綠化優越的環境優越及完備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表示了滿意,另一方面,社區內的居民關系融洽,鄰里之間互相幫助,讓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來自山東莒縣小縣城的李大爺,為了照顧在這里工作的兒子和年幼的孫子,放棄了在老家的安逸生活,來到了碧海路社區。“剛開始來的時候,真的不適應。”李大爺回憶起剛到社區的日子,眼中閃過一絲落寞,“這里沒有老朋友,沒有熟悉的街道和店鋪,連說話的人都沒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大爺表示自己逐漸適應了社區的生活,開始在社區里結交新朋友,參加各種活動。
在碧海路社區,像李大爺這樣的“老漂族”還有很多。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社區組織了各種活動,如書法班、舞蹈班、健康講座等,增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王阿姨是社區舞蹈班的活躍分子,她來自四川,為了照顧女兒和外孫女,她來到了日照。起初,她感到十分孤獨和無助。但在參加了社區舞蹈班后,她不僅找到了樂趣,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里,我找到了歸屬感。”王阿姨笑著說,“每天和姐妹們一起跳舞、聊天,我覺得很充實。”
社區關懷,讓愛傳遞
實踐隊伍隨后在負責人帶領下來到了碧海路社區服務中心,臥龍山街道碧海路社區作為日照市“老年友好型社區”,實踐隊員在社區負責人口中得知,重陽節當日,碧海路社區組織的一場由老年人共同參與的游戲:套圈、打麻將、練太極等,以幫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碧海路社區自201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情系百姓、配套齊全、服務完善、生活便利的社區。社區聚焦“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以服務為抓手,致力于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營造一個關愛、尊重老年人的良好氛圍,讓老年人在碧海路社區安享晚年。
幸福不止于此,碧海路社區還開辦了社區里的老年大學“俏夕陽”,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的同時,根據老年人的特長愛好,開設舞蹈、合唱、書法、樂器等課程,舉行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和防詐騙知識講解等活動,又先后成立了碧海路社區合唱團、碧海路社區舞蹈隊等7個社會組織,社區老年大學的學員們都成為社區的優秀志愿者,每當“七一”“十一”等節點,積極開展文藝演出,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歲月悠悠,情意綿長。“我們將繼續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持續探索創新,進一步豐富服務供給、優化服務環境,為廣大居民提供更貼心的社區服務。”負責人金鳳表示。
攜手共進,譜寫篇章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流動加速,越來越多的老人為了照顧孩子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走進陌生的環境。除了整天忙著帶孩子、做家務之外,語言不通、智能鴻溝、孤獨、異地就醫報銷難、擔心體力精力不夠成家庭負擔等,也是“老漂族”無時無刻面臨的問題。
實踐隊伍分析討論,并結合大量文獻輔佐,從社會角度上里看,政府應加強對“老漂族”群體的關注與支持,出臺相關政策以保障其合法權益。這包括優化異地醫保報銷流程,簡化手續,提高報銷比例,減輕其就醫經濟負擔;從社區角度來看,推動社區建立多語種交流平臺和智能技術培訓課程,幫助“老漂族”克服語言障礙,掌握必要的智能設備使用技能,縮小與社會的數字鴻溝。同時,鼓勵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活動,如健康講座、興趣小組、心理咨詢服務等,以促進“老漂族”的社交互動,緩解孤獨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社會各界也應加大對“老漂族”的關愛力度,為“老漂族”提供生活輔助和精神慰藉,共同營造一個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在新的城市中找到歸屬感,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