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當下,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老漂族”這一特殊群體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他們背井離鄉,離開熟悉的故土,奔赴子女所在的城市,開啟別樣的生活篇章。為深入了解老漂族的生活狀況,曲阜師范大學樂享桑榆實踐隊于1月14日前往日照市東港區秦樓街道曲阜師范大學家屬院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訪談、查閱資料,走進“老漂族”的世界,探索老漂族面臨的困境,尋求改善生活及解決困難的措施。
老來離鄉,漂泊不易
現今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龐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近3.8億人,比2010年增加了1.5億人,其中不乏為照料孫輩而流動的老人。以北京為例,近50萬老年人因照料孫輩來到北京。這些老人在城市中面臨諸多挑戰,既要應對繁重的家務和育兒任務,又要克服與子女的觀念差異,在忙碌與矛盾中,內心的孤獨感愈發強烈。而且,由于戶籍限制,“老漂族”在醫保、養老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看病報銷手續繁瑣,養老金待遇也可能因地區差異而受到影響,這些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隨遷帶娃,難為融入
此次實踐中,實踐隊隊員們結識了劉奶奶。她來自臨沂農村,七年前因兒子兒媳工作繁忙,來到日照幫忙照顧孩子。談及在城市的生活,劉奶奶滿臉笑容,她直言城市生活條件優越,購物、就醫都十分便捷,這讓她幸福感滿滿。由于臨沂和日照地緣相近,生活習俗差異不大,劉奶奶很快適應了新環境,社區里一起照顧孩子的老人成了她的知心好友,日常的談天說地也讓她不再孤單。然而,并非所有“老漂族”都如此幸運。此外,劉奶奶因身體原因無法參與社區活動,內心多少有些失落。而且,受了解信息方式的限制,劉奶奶對城市的老年人福利知之甚少,也從未享受過。
共施援手,老有所依
研究表明,本地流動性和返鄉流動性都對他們的幸福感有積極影響。在本地,良好的鄰里可步行性、豐富的活動參與以及充足的社會支持,能讓“老漂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自我價值感;而返鄉流動性則讓他們與家鄉保持緊密聯系,緩解鄉愁,在情感上得到慰藉。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老漂族”帶來了改變,它不僅方便了他們與家鄉親友的溝通,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我實現幸福感。
針對“老漂族”面臨的困境,社會各界也在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國家持續推進醫保改革,擴大異地結算范圍,讓“老漂族”就醫更加便捷。各地社區也紛紛行動起來,舉辦各類活動,為“老漂族”搭建社交平臺,幫助他們融入社區。一些社區還開展智能手機培訓課程,提升“老漂族”的數字素養,讓他們能更好地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3]
“老漂族”為子女和城市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的晚年生活理應得到更多關注和保障。在未來,希望能有更多政策出臺,完善養老法律制度、優化社會保障政策,讓“老漂族”在城市生活中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期待社會能營造更加包容的氛圍,社區能組織更多適合老年人的活動,讓“老漂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愿每一位“老漂族”都能在城市中找到歸屬感,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