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年輕人涌入城市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條件。這種人口的流動導致父母和兒女之間遠距離的分離,形成了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稱之為老漂族。為了了解“老漂族”的生活現狀,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心理上的需求,2025年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樂享桑榆”社會實踐隊成員積極行動,去到當地各個社區,通過深入社區、養老院以及老漂族家庭,深入了解老漂族生活現狀,為這一群體提供更多關愛與支持,探討他們面臨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以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融入感。
在實踐隊長的帶領下,實踐隊員來到曲阜師大日照校區家屬區、東港區前大社區及附中門口訪談,從訪談內容中實踐隊員隊員了解到大部分老人為了照顧孫輩來到日照,自從搬到日照以后,幸福指數雖然有所提高,但也存在部分問題:所在的小區缺少社區活動,平時與周圍人的交流很少;,歸屬感,對新城市的醫療資源不熟悉,就醫時會遇到困難;,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溝通障礙,甚至因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在社區負責人帶領下,實踐隊員來到日照市東港區臥龍山街道碧海路社區,交流了解老漂族社會關懷情況,旨在調查該社區對“老漂族”(指為支持兒女事業或家庭而隨遷異地的老年人)社會關懷的實際情況。社區負責人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員,并詳細介紹了社區近年來在關懷老漂族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表示,社區高度重視老漂族群體的需求,不僅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心理慰藉活動,還設立了專門的咨詢服務站,為他們提供生活適應、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此外,社區還積極搭建交流平臺,促進老漂族與新鄰居之間的融合,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
在談到未來規劃時,負責人表示,社區將繼續深化對老漂族的關懷服務,探索更多元化的活動形式,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社區將加強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為老漂族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通過此次訪談,實踐員感受到了碧海路社區對老漂族群體的深切關懷與積極行動,也期望“老漂族”在異鄉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實踐隊員員也將吸取碧海路社區的經驗,向其他地區、社區推廣宣傳,共同助力社會對老漂族關懷事業的發展。
最后,實踐隊員在街頭隨機訪談了幾位路人,當提及“老漂族”這一群體時,大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年輕女士表示,她眼中的老漂族是勇敢且無私的,為了支持子女遠離家鄉,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她愿意為老漂族提供必要的關懷,比如幫助他們熟悉社區環境,參與一些社區志愿活動等。一位中年男士則感慨地說,老漂族的生活并不容易,他們面臨著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從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多數人都對老漂族抱有同情和尊重,并愿意伸出援手,為他們送去關懷和溫暖“老漂族”現象反映了中國家庭的發展和轉型,以及家庭關系中的情感和責任拉扯。
在這一次針對老漂族生活狀態的社會實踐中,實踐隊員深入了解了這一群體在異鄉漂泊中的情感與生存挑戰,深感震撼。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心靈與文化的深刻變遷。在與老漂族的日常互動中,實踐隊員深刻意識到他們內心的孤獨與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以及醫療資源獲取的不便,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經濟與情感上的雙重依賴,加劇了老漂族內心的脆弱與不安,使得晚年生活的色彩略顯黯淡。這些挑戰不僅影響了老漂族的身心健康,也加劇了社會融合的難度。
面對這一現狀,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構建全面而細膩的支持體系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他們建議,社區作為連接老漂族與新環境的紐帶,應當發揮橋梁作用,策劃一系列文化融合與心理健康促進活動,豐富老漂族的精神生活,促進新老居民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同時,實踐隊員呼吁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并進,加大對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的投入,確保老漂族能夠便捷地獲取醫療服務,享受便利的生活設施,并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專業指導與支持。尤為關鍵的是,實踐隊員強調家庭內部的情感聯結對于老漂族的重要性。他們建議,無論是定期探訪、共同居住,還是利用現代通訊技術保持緊密溝通,都是緩解老漂族孤獨感、增強其內心力量的有效途徑。這些措施的實施,旨在為老漂族編織一張溫暖而堅韌的社會安全網,讓他們在遠離故土的異鄉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深刻意識到,對老漂族的關懷不僅是對個體尊嚴的尊重,更是對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的深刻詮釋。他們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老漂族創造一個更加包容、溫馨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