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蒲江縣緊緊圍繞四川省農業“10+3”產業體系,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為使命,全力實施現代農業提升行動,不斷擦亮蒲江農業金字招牌。
一千多年前,蒲江人民在這片古老、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依靠冶鐵、制鹽、鑄幣等方式創造了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歷史;始終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堅持對創新技術的應用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7月18日,
2023“百企千村萬戶”暑期社會實踐——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天府興農,筑夢紅旅”實踐調研團來到成都市
蒲江縣博物館、天府農創園。
九天開出一成都
萬戶千門如畫圖
......
調研Day4:體會歷史與現代
成都市蒲江縣博物館
天府農創園
蒲江縣博物館合影
1「走進千年古縣 致力多元包容」
蒲江縣博物館以蒲江文廟大成殿為主展廳,以
船棺驚現、鹽鐵重鎮、佛光倒影、鶴山心香為主題設展,點面結合地展示了蒲江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是代表蒲江當地特色的“
鄉土志”,更是宣傳蒲江人文的重要窗口。
蒲江縣博物館
01{事死如事生——船棺葬}
調研團隊首先來到”
船棺驚現“主題展廳,工作人員介紹到,船棺葬是戰國至秦漢之際巴蜀地區盛行的一種喪葬習俗,因棺體形制似船而得名,一般為氏族首領和貴族使用。調研團隊了解到巴蜀先民“以船為家”的傳統,以及巴蜀先民相信人死之后,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仍需要舟楫的信仰。
船棺圖
02{傳井出鹽——鹽鐵經濟的發展} 調研團隊接著來到
鹽鐵重鎮主題展廳,了解到蒲江有著豐富的鹽業資源和悠久的制鹽歷史,蒲江對自然鹽鹵資源的開發利用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末期和商周時期,此時先民已經開始了對自然鹽泉的開采提純。
藏品 蒲江縣博物館采用高清照片、三維建模等數字化信息采集技術、并通過“5.18國際博物館日”等活動對館藏珍貴文物開展宣傳,并與成德眉資等地博物館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展品互動,打通文化傳播新通路。
2「探索智能發展 建設天府糧倉」
”天府之國,天下糧倉,沃野千里,秋糧開鐮“,古代四川就因其農業文明的繁榮冠絕于世。如今,依托高新技術與現代物流網絡打造的的天府農創園位于蒲江縣中部地區,是蒲江現代農業產業園的
核心區,其中蒲江丑柑、獼猴桃、雀舌、米花糖是蒲江縣農業發展的主打產品。
天府農創園以打造”智鏈農服”為特色,通過在全域實施“兩個替代”工程,助推現代農業提升。
隊員參觀展廳
「 產業發展 」(1)服務成都,輻射四川——明確目標市場 園區產業采用靶向識別技術,對不同產區的多種水果進行精確定位,將6小時交通輻射環分為五個水果產業產區,各個產區水果種植種類不同,各自靶向識別目標市場。
蒲江雀舌
(2)鎖定方向,強鏈補鏈——重構產業生態圈 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先鎖定主導方向,以優質鮮果銷售為主;特色水果采用特色產業鏈進行儲存、分揀、包裝和產品銷售服務;補充冷鏈缺口,提高商品的自動化處理水平。
「未來規劃」 天府農創園堅持
“構建兩中心,一聚落”的發展模式。
”兩中心“分為水果科貿儲運中心和水果科創中心,二者區別在于,前者注重在產業鏈過程中的發展,以交易平臺為核心,以冷運儲藏為支撐,輻射西南,面向全國;后者更注重于水果新品種培養和產業創新孵化,不斷提高水果品種的迭代速度。
”一聚落“則是水韻橘香農旅聚落,結合獅子樹水庫,依托優質林盤,引入度假和休閑業務。
展廳內容
調研團隊通過采訪了解到,
科技是發展之根本,冷鏈儲運,數據化管理分析,以及新農品的種類發展都需要相應知識的支撐,同時,
多產業融合發展是關鍵,將旅游,農業,科創進行結合,共同打造適應于未來發展的天府農創園。
展廳內容
合影
調研感想 經過團隊調研,我深刻感悟到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新科技的助力,讓各種農作物擁有了更長的保存時間,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當地農民獲得了更豐厚的回饋。
—2021級國際經濟與貿易 袁國為
現如今農創園中生產創新鏈路建設已經步入尾聲,但是在國際化發展中依舊存在冷鏈缺口等不足,因此需要引進新鮮血液。我們西大學子也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2021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周宇翔
文案:袁國為 曹凱凱 陳昱佳 周宇翔
攝影:葉佳藝 馬金元 ?
排版:馮佳佳 奚煜杰 王雯
指導老師:蔡一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