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掘其中潛藏的精神財富,從而喚醒支教地區(qū)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7月17日下午,四葉草社會實踐團濰坊支隊于濰坊市安丘市凌河街道后松園村兒童服務中心開設排簫課程。由實踐團成員何本義擔任主講人。
活動進行之前,實踐隊成員自部分學生之中獲悉,他們對音樂有著足夠興趣,但卻因家庭經濟條件與升學壓力雙重影響,從而不得不將其擱置。基于此調研結果,實踐團隊將聲樂課程與中華文化有機融合,借助傳統(tǒng)樂器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與音色美感,從而激發(fā)孩子們熱愛美,發(fā)現(xiàn)美的天性。
活動伊始,主講人利用實踐地存放的排簫,從歷史根源開始追溯,通過部分精選的歷史故事,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該樂器的由來。隨后,主講人為加深學生對該樂器的印象,利用《兩只老虎》《小星星》等兒歌作為索引,當孩子們聽到這些耳熟能詳?shù)男桑挥傻每拷摌菲鳎L試去探究其發(fā)聲原理。

隨后,主講人拿出另一部排簫,并隨機抽取其中一位兒童進行教學指導。為極大簡化其操作難度,主講人選擇以其所了解的鋼琴為基,利用該樂器本身具有的簡譜,將上述兒歌進行扒譜處理。通過一系列拆解分析,孩子們能夠初步利用已有樂器進行彈奏。當兒歌的旋律回蕩在四周,孩子們的歡笑聲也夾雜在一起,搶著向主講人詢問更多曲目。

為繼續(xù)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主講人決定使用部分較為復雜的曲目,但在一群積極活躍的學生手邊,這些曲目很快亦得到了掌握,針對這種情況,對聲樂領域頗有造詣的實踐團成員張明卉指出:“聲樂有時需要天賦作為支撐,但更多的,是學生對于樂器,或者說對音樂本身存在的興趣,再加上身為傳統(tǒng)樂器的排簫本身具有的特征,與孩子們的內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曲目的困難程度。”

此次活動的圓滿收官,從教育層面,為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fā)展填上了一塊凹陷,滿足其了解并學習聲樂的愿望。同時從中華文化的傳承層面,孩子們透過排簫這一傳統(tǒng)樂器,窺見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并初步展現(xiàn)出了其對文化本身擁有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