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院“探憶·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小隊來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參觀學習革命歷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革命文化。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革命光烈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斗爭壯烈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而奮斗”
這是一段記錄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上的文字,向前來悼念的人展現了那段發生在雨花臺的歷史。
雨花臺,古稱后子風,因多產五彩石子,又稱瑪瑙風,聚寶山等。相傳“梁武帝時,有云光法師在雨花臺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雨花臺始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緬懷和悼念曾在此犧牲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教育后人繼承先烈遺志,1950年,黨和政府精心規劃和興建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頂,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紀念碑高45米,碑體方型,寬7米,厚5米。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雨花臺烈士紀念碑”8個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銅像,高5.5米,題為“寧死不屈”。
進入園陵,拾階而上,看到了就義群雕,雕像共有九名共產黨人,他們雖然帶著鐐銬,眼神堅定的望向前方,他們視死如歸,一身浩然正氣。這里的共產黨人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各界愛國人士。漸漸深入,走近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看到了一座石雕,他衣衫襤褸,手腕上還掛著被掙斷的鐵鏈但是他面容剛毅,強健魁梧。小隊成員茹柯耶說:“看著他,我仿佛看到了那個刀光劍影、暗潮涌動的時代。”
隨后,小隊成員走進了陳列館。醒目的“信仰的力量”五個大字映入眼簾,烈士們為了信仰選擇英勇就義的大無畏精神,無疑是值得當代年輕人學習和致敬的。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青年一代作為新生代主力軍,應該時刻銘記心中信仰,堅定不移聽黨指揮、跟黨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斷努力奮斗。逐漸深入,入目的是一封封手寫的文書,一段段歷史往事的記錄,一個個革命烈士的肖像。生動的還原了充滿硝煙的崢嶸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