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鄉村耕地,助民族復興
中國青年網濱州1月9日電(通訊員 劉夢璇)近年來,耕地“林果化”問題以及耕地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尋找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業投資和增加農民收入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尤為重要,為深入了解山東丘陵地區耕地林果化的情況,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星光不負守田人”實踐隊于12月27日在孫丕苓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濱州市部分村莊進行走訪調查,實地觀察耕地使用情況,深入了解耕地林果化現象并探究其原因。
了解現象,追根溯源
在進行調查之前,隊員通過網上信息大致了解到當地村莊的農產品種植情況,決定前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灰堆劉村進行走訪調查,實踐小組走進農戶家中進行訪談,并在當地農戶的帶領下走進田間地頭實地觀察,當地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耕地林果化的轉化,當地棗農介紹說附近村莊廣泛種植冬棗——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入選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本次調查濱的州沾化大部分區域均以冬棗為主,并且當地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生產,當地政府也給予相應的補貼政策,建成千畝冬棗采摘園。通過走訪,實踐隊員獲悉當地早先也是以種植糧食為主,然而種糧經濟效益偏低削弱了農民積極性,另一方面,農民種植糧食需投入大量的人工、機械、化肥、薄膜、農藥等成本,連年增長的農資價格擠占了原本就不富余的糧食利潤空間,當地農戶為維持生計,轉而將耕地用于種植經濟利益較高的冬棗,由于當地種植條件適宜,冬棗的豐收使得農戶大規模轉化為種植冬棗,同時耕地轉化后能獲得較多收入,當地農戶外出務工情況減少,大規模的耕地轉化為當地帶來了效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
乘勢而上,科技騰飛
農戶在交談中表示種植冬棗也需花費大量人工和成本,他們為了減少成本獲得更高收益,同時也能減少體力勞作,加之政府的支持政策,他們積極利用科學技術,興建新型大棚,引進果園噴藥機和煙霧機進行農藥噴灑,減輕了體力勞動的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量產。為了能夠延長冬棗的保質期,農戶開始興建冷庫,從田間地頭采摘下棗子,然后通過選棗機進行分揀、包裝、并將其放入冷庫進行存儲以及冷藏,借助現代科技,現代的農戶以及不再是“看天吃飯”,隨后實踐隊員在農戶的帶領下參觀了用來儲存棗子的冷庫。同時實踐隊員了解到調查區域大高鎮灰堆劉村的千畝冬棗示范園已經建起了500畝原生態冬棗出口基地,并取得出境水果果園注冊登記證書,具備了冬棗出口資質。目前,沾化冬棗成功出口新加坡、美國等17個國家,持續擴大出口棗園備案登記數量,并且依托科技與互聯網等手段,擴大銷售渠道加強與淘寶等電商平合合作,做好沾化冬棗線上銷售,依托3萬家冬棗銷售電商、微商,確保冬棗銷售貨暢其流,并利用冬棗節等活動把冬棗的品牌越擦越亮。
政策普及,意識覺醒
在交談過程中實踐小組成員發現當地農戶并不了解相關耕地政策,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土地管理的基本國策,農戶作為耕地的使用者,在耕地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實踐隊員向采訪農戶普及了相關土地政策,諸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耕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制度等相關制度,以及我國的耕地保護形式,使其了解到耕地保護和嚴守耕地紅線的重要性,喚醒農戶的耕地保護意識,使其在日常勞作中有意識的將耕地保護付諸于實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保護鄉村耕地,助力鄉村振興,推進民族復興,我們一直在路上!
時間:2023-01-12 作者:劉夢璇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關注:
- 護鄉村耕地,助民族復興
- 近年來,耕地“林果化”問題以及耕地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尋找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業投資和增加農民收入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對推動鄉村
- 01-12
- 踏紅土,仰先烈,革命精神永相傳
-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還酹江月”社會實踐小隊于2023年1月9日至2023年1月12日在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園及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進
- 01-12
- 疫情放開:大眾創業意愿是否提高?
- “疫情”是近幾年來,大眾關注的年度熱詞之一,近日新開展的疫情放開政策也引發熱議,在疫情放開的條件下,大眾有何看法?對創業的意愿
- 01-12
- 建立政校企合作,實現精準引才
- 為響應二十大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號召,曲阜師范大學“撥云見日志更明”社會實踐隊開啟“訪千企”的社會實踐活動。
- 01-12
- 柿業添紅景,飄香引客來
-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種糧比較收益下降,土地經營方式改變,耕地林果化加速推進。為深入了解農民通過林果化實現鄉村振興的
- 01-11
- 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工作指引
-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重要要求
-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