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經濟,一村一品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青年網煙臺12月23日電(通訊員 劉婉玉)為了解當地耕地林果化的影響因素及農戶耕地利用類型的基本情況,曲阜師范大學“星光不負守田人”實踐隊在指導教師孫丕苓老師和田青老師的指導下于2022年12月23日前往青島市、煙臺市、泰安市、濰坊市、濱州市、臨沂市六個地市的多個村莊通過訪談填寫問卷形式開展耕地林果化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實踐活動,以期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從而激發隊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推進鄉村建設,了解耕地林果化背景
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于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由于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耕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糧食播種面積大面積減少,甚至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而其中最為突出、最為嚴重的就是耕地的林果化。隊員分別到各地區調查農村土地利用狀況。
扎根農村基層,分析耕地林果化現狀
實踐隊員們以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經濟為出發點,首先在村里進行訪談調查,分發調查問卷,在采訪中發現各個農戶的耕地分布散亂,稀碎化現象較重,種植糧食作物極少,多種植蘋果、櫻桃等經濟作物;其次拜訪了村委會書記,書記談到隨著人口城鎮化加快、種糧收益下降,以及人民飲食結構的調整,大規模的耕地利用呈現林地、果園等林果化、非糧化傾向。“三調”數據顯示,由于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二調”以來的十年間耕地凈流向園林地達 1.17×107hm2,由耕地林果化導致的糧食生產力隱形損失已遠大于耕地非農化的顯性損失。部分地區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部分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植樹、種果,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經果林,如任由耕地林果化現象發展,必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走進每家每戶,尋找耕地林果化原因
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發現耕地林果化現象突出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經濟意識的增強,一是種果樹機會成本低,比較收益高,二是糧食價格徘徊不前,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高,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過大,致使農民喪失了種糧的積極性,種糧在一段時間內只限于能夠自給的狀態。因此農戶土地利用由糧食轉為林果種植,且在調查發現農戶的生計模式大體上為“農工相輔“,農業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農閑時從事工業以提高收入,這種半耕半農的現象充分說明農民耕地利用的主導因素是社會經濟因素,從我國國情出發,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形成合理的種植業結構,這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結構,實現農業增產必須確立這一方針。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農業的重中之重,也是解決溫飽問題的根本保證和增加收入的基本來源。作為農業大國,糧食是最大的優勢產業,千方百計增產糧食既是穩定的需要,更是發展的需要。 因此農業增長必須首先穩定和增加糧食生產,這就要穩定糧食的種植面積和優先保證糧食生產要素的投入。在此基礎上才能大力發展經濟作物。
時間:2023-01-05 作者:劉婉玉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關注:
- 耕地之旅,青年在路上
- 作為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我們大學生應牢牢把握當下機遇,積極承擔責任,助力鄉村振興、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工程,保護耕地的
- 01-04
- 掌動態信息,護鄉村耕地,助民族復興
-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推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膳食結構不斷調整。但隨之而來的是耕地林果化等一系列減少、破
-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