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天地是廣闊的,社會的舞臺是多彩的。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廣大青年始終是想在前列、走在前列、做在前列的中堅力量。扎根基層,服務人民是黨中央對新時代青年提出的要求。近年來,廣大北體學子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用體育的力量為脫貧攻堅事業做出了應有貢獻,回答了時代的課題,回應了黨和人民的期盼。全面步入鄉村振興后,鄉鎮基層成為了體察國情民況、感知社會冷暖、錘煉意志品質的社會大課堂。
在今年暑假期間,北京體育大學文野鄉村振興工作站一行15名學生,聚焦冬奧三大賽區之一的北京市延慶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調研走訪,為體育特色鄉村振興工作站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為期一個月的時間中,團隊在京成員深入延慶區康莊鎮,通過實地探訪、交流座談、深度訪談、問卷調查三種形式了解和評價了當地體育產業發展、體育設施建設、群眾體育基礎、學校體育水平等情況。同時,團隊其他成員從體育賦能鄉村振興經驗、村鎮居民體育健康情況調查、體育賽事布局發展等不同角度對官方資料數據進行了收集,并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了整合分析。
團隊成員分為了線上小組和線下小組兩個部分。在京的線下實踐小組一行3人于8月15日至8月17日前往延慶區康莊鎮進行調研,在實地調查過程中走訪了馬營村、苗家堡村、屯軍營村、劉浩營村等10個村落。實踐過程中,他們同村委書記、村支委委員、鎮文體中心主任等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形成了萬余字的訪談資料。在實地探訪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該鎮作為延慶區轄屬較大的村鎮,當地體育基礎設施特別是群眾健身體育設備建設基礎好,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群眾體育參與度高。在線上,面向當地村民發放了《北京市延慶區康莊鄉村體育發展現狀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村民的體育鍛煉意向度較高,但當地的體育鍛煉設施較為缺乏和落后,需要進一步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需要建設適合中老年人群體的體育設施及項目,以及發展學習難度較低的戶外體育設施和項目。
作為文野鄉村振興工作站的首次活動,實踐團隊成員均有體育學科背景,以研究生為主,大部分為國家二級及以上水平運動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只有面向中小學生的體育教學經歷,用個人體育專項特長去到基層服務人民對他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實踐團隊成員曹丁可說:“我雖是練田徑出身,但非常熱愛籃球,看到當地村中有這么專業的籃球場地,我也躍躍欲試。想在這片場地上帶著寒暑假放假的孩子和村民們跑一跑、動一動,把我這么多年訓練的經驗和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夠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
愛體育、懂體育是北體學子的特質,如何能用體育、用好體育去回報社會、回饋人民是北體青年要回答的新時代考題。
文野鄉村振興工作站項目的指導教師是學校團委的青年教師施藝濤,談起想做這個工作站的初衷他表示:“北京體育大學有著國內最頂尖的體育訓練、教學、科研資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畢業后到基層就業。設立這個工作站的就是想給給各位同學提供一個書本的外延平臺,讓更多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同學可以把課本的知識進行實踐轉化,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在這個平臺上能去到基層、感受基層,走近基層、了解基層,體察國情、社情、民情,把為民為國而奮斗的初心牢牢記住。”
目前,本項目已完成了調研報告。下一步,本項目將針對康莊鎮現狀制定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將緊密圍繞2條活動主線,重點推動3個專項任務,以“2+3”模式開展體育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活動內容涵蓋實地現狀調研、項目推廣教學、體育資源共享、體質健康評估等,進而推動首個工作站點的落地實施。
不久后,我們即將迎來黨的二十大,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代青年應當把握住的發展機遇和時代平臺,切實認識到肩上之重任、切實扛負起復興之重則,在基層天地中敢闖、敢拼、敢做、敢為,把家國之情深埋在心中,把報國之志書寫在祖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