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民俗文化”實踐活動團隊參觀彝族火把節
8月24日,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民俗文化”實踐活動團隊參觀彝族火把節。為響應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線下實踐活動在低風險區進行,由團隊成員普海東進行參觀調研活動。
8月24日晚上九時許,團隊成員普海東參觀彝族火把節。其起源,追溯其根源就是來自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并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鄰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玩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斗牛。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于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在此次活動中,同學們感受到彝族火把節的狂歡,感到不同習俗間的美妙。隊伍成員彼此之間都收獲頗豐.
時間:2022-09-08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碳達峰,碳中和”宣講活動
我國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方面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重-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