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 東臺魚湯面作為江蘇東臺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享有“中華第一面”的美譽。其以鯽魚、鱔魚骨等為原料,經獨特工藝熬制出濃白似乳的魚湯,搭配筋道面條,口感鮮美醇厚。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美食面臨傳承與推廣的挑戰。為深入了解家鄉美食文化,助力東臺魚湯面的傳承與發展,我在暑假期間開展了本次社會實踐。
二、實踐目的 本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親身體驗等方式,深入探究東臺魚湯面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文化內涵及市場現狀,以提升對家鄉美食文化的認知,同時嘗試為其傳承與推廣提出可行性建議。
三、實踐內容(一)文獻研究,追溯歷史
實踐初期,我通過圖書館查閱地方志、美食典籍,以及網絡檢索等方式,系統收集東臺魚湯面的相關資料。了解到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間,由宮廷御廚流落民間后改良創新而成,歷經歲月沉淀,成為東臺人餐桌上的經典美食,承載著濃濃的鄉情與記憶。
(二)實地走訪,探尋工藝
我走訪了多家東臺當地知名的魚湯面面館,與店主和廚師深入交流。在現場,我詳細觀察了魚湯面的制作過程:新鮮的鯽魚和鱔魚骨經煎制后,放入大鍋中,加入蔥姜等佐料,用文火慢燉數小時,期間不斷攪拌,直至魚湯變得濃白如乳。面條選用優質面粉,手工搟制,口感筋道。配菜則有肉絲、青菜、爆魚等,豐富了面條的口感與營養。店主王師傅表示:“熬湯是關鍵,火候和時間的把控直接影響魚湯的品質和風味。”
(三)采訪交流,挖掘內涵
我采訪了多位當地居民和食客,了解他們與魚湯面的故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說:“喝了一輩子的魚湯面,這是家鄉的味道,也是回憶。”而年輕食客小李則認為:“魚湯面不僅味道好,而且健康營養,是早餐的首選。”此外,我還采訪了非遺傳承人,他強調了傳承傳統制作工藝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創新推廣的期待。
(四)分析現狀,提出建議
通過實踐,我發現東臺魚湯面雖然在當地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外地的影響力有限。存在品牌宣傳不足、制作工藝標準化程度低、年輕消費群體開發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品牌建設,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制定統一的制作標準,確保品質穩定;推出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新產品,拓展消費市場。
四、實踐總結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我對東臺魚湯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僅掌握了其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也體會到傳統美食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這次實踐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調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未來,我將繼續關注家鄉美食文化,為東臺魚湯面的傳承與推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人品嘗到這道美味的家鄉美食,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圖為品嘗魚湯面之前,抱著對魚湯面的喜愛所拍攝的圖像,希望此圖能夠多多宣傳江蘇東臺魚湯面,讓世界聽聞。丁乙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