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中國現代旅游業在新時代背景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戰略定位。2024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旅游發展大會上的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對多樣化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當前學術界與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1]。黨的十九大以后,文旅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旅游促進文化傳承發展,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以文化為核心的資源價值,正成為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2]。然而,當前我國在文旅融合發展中仍面臨一系列現實挑戰:一方面,部分地區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深層次文化體驗供給不足,無法有效滿足新興消費群體多元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受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影響,年輕一代在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方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弱化趨勢。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文化旅游的創新實踐,強化青年游客的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旅游行業發展模式,不僅推動旅游從傳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還在消費者層面激發了對深度體驗、品質與個性化的多元需求[3]。其中,Z世代人群(截至2025年,年齡介于15-28歲的青年)以其獨特的成長背景和消費理念,正迅速成為消費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他們既是各種社交媒體主導者,也是其內容生產者及消費者[4]。“Z世代”游客在旅游選擇上呈現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成為引領部分細分旅游市場潮流的關鍵力量,對旅游行業的供需結構變革產生直接影響。深入探究Z世代游客的文化消費行為、動機與心理機制,對于準確把握當下文化旅游消費市場變化趨勢,提升旅游產品創新能力,乃至從根本上增強國家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已有研究如厲新建提出了旅游增強文化自信的五大具體途徑[5],Li Mimi等人認為旅游動機是理解旅游行為的核心,而不同文化類型的游客有著不同的出游動機[6],吳小根、杜瑩瑩則指出游客個體因素、旅游目的地情境因素、感知刺激因素是影響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重要性[7]。然而,現有文獻多聚焦于旅游的文化意義和市場價值,但缺乏對旅游主體——尤其是“Z世代”游客文化消費心理與行為特征的系統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太行山旅游景區為研究對象,通過數理模型方法深入調研Z世代游客的文化體驗需求,旨在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同時積極回應新時代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和旅游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
2.太行山旅游景區開發現狀
太行山綿延400余公里,是具有國家文化標識性意義的重要山脈,也是中華民族精神重要傳承地和太行精神重要發祥地。太行山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共78個縣(市、區),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8]。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積淀,孕育了多元且深厚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在紅色文化、太行精神與民俗文化三大維度,成為弘揚新時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基礎。
2.1太行山紅色旅游景區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機構會議舊址占比突出,在所有類型中占比最大,是紅色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烈士紀念設施數量相對較多。部分資源如重要人物故(舊、路)居以及革命運動、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紀念地等相對較少,在開發旅游線路和產品時,這幾類資源可挖掘的深度和廣度相對有限。
圖1 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分類圖
太行山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分布在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北京市這四個省,其中在山西省有108個,河南省有2個,河北省有25個,北京市有12個。整體呈南部高密度聚集分布。
2.2 太行山民俗文化景區
太行山旅游帶民俗文化景區有137處。民俗文化景區整體分布不均,河北省分布較為集中,山西河南相對分散,北京分布較少,相對稀疏。在地圖中部形成一條縱貫的核心聚集帶,且在北部、南部也有若干高密度集中區域 。其他地方民俗文化分布較為離散,以零星點狀存在。
2.3太行山太行精神景區
太行精神景區總計146個,總體上分布不均,整體呈南密北疏,太行山南部區域太行精神景區高度密集,分布范圍較廣;北部景區分布分散,集中分布區域較少,中部較北部分布較密集,為中密度聚集區,分布較集中。
因此,太行山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內容豐富且分布廣泛。
3.Z世代游客的文化體驗需求屬性分析
為系統評估太行山地區旅游需求特征,本研究基于KANO模型理論框架,設計并實施了針對太行山旅游資源及其旅游市場的專項問卷調查。問卷設計涵蓋四個維度:游覽服務(導游講解、數字展示、游戲活動、特色交通)、基礎設施(景觀設計、小品設計、休憩設施、標識設施、公共設施、建筑形態)、文化活動(文化表演、服裝體驗、文創產品)及其他服務(門票設計、官網設計)。這些維度的分析將為太行山文化旅游內容與服務的改進提供系統性指導,并形成更具針對性的策略。
3.1卡諾模型(Kano模型)
模型將游客需求分為5類:必備需求(M)、期望需求(O)、魅力需求(A)、無差異需求(I)、反向需求(R),有助于評估和引導需求優化方向。朱璽等、魏加興等用該模型探索旅游服務及游客滿意度問題和需求類型,為產品開發改進提建議;張健等、湯素素等結合模型量化解析空間需求類型和優先等級,印證其能揭示隱藏需求,引導創新和差異化設計[9-][10][11]12]。
3.2需求屬性調查結果
基于Kano模型,設計正、負向問題分析游客對旅游中文化元素的感知差異,為保證樣本科學性,有效樣本不少于140份[13]。以網絡評論分析的游客需求偏好為基礎,通過線上、線下問卷結合的方式對18~28歲群體調研。問卷分游客基本信息和Kano李克特5級問卷兩部分,游客從正反方向評價需求滿意度[14]。用SPSS軟件檢驗問卷信效度,結果顯示問卷信效度較高,有參考價值。利用Kano模型評價體系分析問卷數據,通過公式計算better和worse指標,獲取游客需求屬性類別。
表1 Kano模型分析結果
分類 |
需求項 |
A |
I |
M |
O |
Q |
R |
需求屬性 |
Better |
Worse |
游覽服務 |
導游講解 |
27 |
56 |
23 |
79 |
74 |
6 |
O |
0.8165 |
-0.5514 |
數字展示 |
29 |
57 |
39 |
67 |
69 |
4 |
O |
0.8282 |
-0.5520 |
游戲活動 |
47 |
68 |
19 |
60 |
64 |
7 |
A |
0.8571 |
-0.4072 |
特色交通 |
44 |
76 |
17 |
64 |
61 |
3 |
A |
0.7961 |
-0.4030 |
基礎設施 |
景觀設計 |
47 |
86 |
10 |
55 |
67 |
0 |
A |
0.7417 |
-0.3283 |
小品設計 |
25 |
95 |
12 |
45 |
20 |
15 |
I |
0.3955 |
-0.3220 |
休憩設施 |
30 |
60 |
10 |
90 |
60 |
10 |
M |
0.6316 |
-0.5263 |
標識設施 |
56 |
96 |
9 |
41 |
57 |
6 |
A |
0.7123 |
-0.2475 |
公共設施 |
55 |
86 |
11 |
48 |
60 |
5 |
A |
0.7862 |
-0.2950 |
文化活動 |
文化表演 |
35 |
73 |
21 |
74 |
58 |
4 |
O |
0.7738 |
-0.4680 |
服裝體驗 |
37 |
83 |
14 |
63 |
59 |
9 |
A |
0.7125 |
-0.3909 |
文創產品 |
37 |
74 |
17 |
77 |
55 |
5 |
O |
0.7798 |
-0.4585 |
其他服務 |
門票設計 |
63 |
81 |
6 |
54 |
52 |
9 |
A |
0.8723 |
-0.2941 |
官網設計 |
47 |
83 |
8 |
62 |
55 |
10 |
A |
0.7647 |
-0.3500 |
建筑設計 |
59 |
83 |
14 |
46 |
59 |
4 |
A |
0.8322 |
-0.2970 |
根據表4.3得出游客需求屬性劃分:必備需求(M)是休憩設施;期望需求(O)包括數字展示、導游講解、文化表演、文創產品;魅力需求(A)有門票設計、游戲活動、建筑設計、公共設施、特色交通、官網設計、景觀設計、服裝設計、標識設施;無差異需求(I)為小品設計。依據屬性分類結果,經上文歸一化處理方法,得到游客各需求權重(見表4.2)。
表2 消費者需求層次分類表
需求屬性 |
需求項 |
權重 |
排序 |
必備需求 |
休憩設施 |
0.0848 |
1 |
期望需求 |
數字展示 |
0.0856 |
1 |
導游講解 |
0.0855 |
2 |
文化表演 |
0.0726 |
3 |
文創產品 |
0.0711 |
4 |
魅力需求 |
門票設計 |
0.0737 |
1 |
游戲活動 |
0.0725 |
2 |
建筑設計 |
0.0704 |
3 |
公共設施 |
0.0673 |
4 |
特色交通 |
0.0665 |
5 |
官網設計 |
0.0646 |
6 |
景觀設計 |
0.0627 |
7 |
服裝體驗 |
0.0606 |
8 |
標識設施 |
0.0602 |
9 |
無差異需求 |
小品設計 |
0.0687 |
1 |
3.3結果分析
在旅游市場繁榮發展的背景下,精準了解游客需求對旅游目的地發展至關重要。Kano模型可有效分類和量化游客需求,為太行山文化旅游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經該模型分析,太行山文化旅游需求包含期望、魅力、必備和無差異這四類需求。
3.3.1必備需求分析
經數據調整,休憩設施被歸為必備需求(M類),其Better系數0.6316、Worse系數-0.5263,呈現“不滿足則滿意度驟降”的剛性特征。游客對休憩設施核心訴求是基礎功能,即便無文化元素,座椅、涼亭等的充足便利也是游覽底線。數據中“我期望這樣”與“我討厭這樣(未滿足)”占比高,說明設施缺失不足會致游客不滿,滿足它僅帶來中等程度的滿意度提升。
3.3.2 期望屬性分析
導游講解和數字展示是太行山文化旅游期望需求的關鍵方面,二者的Better和Worse系數顯示游客期望較高,期望導游生動深入講解文化元素,數字展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太行山文化旅游開發中,期望屬性優先級低于必備需求,滿足基本需求后需增強這兩方面的產品特色與服務能力。
3.3.3 魅力屬性分析 魅力屬性涵蓋游戲活動、特色交通等項目,以游戲活動和景觀設計為例,其Better、Worse系數表明,魅力屬性表現出色能大幅提升游客滿意度、帶來驚喜,表現不佳時游客負面反應弱,且其開發優先級低于必備屬性和期望屬性。
3.3.4無差異需求分析
經數據校準,小品設計被歸為無差異需求(I類),其Better系數為0.3955,Worse系數為-0.3220。正、負向問題中“我不介意”的響應最高,說明游客對小品設計是否融入當地歷史文化持中性態度。滿足或不滿足這類需求,對游客滿意度影響不大,屬于對游客體驗影響微弱的非核心要素。
3.4 需求屬性分析小結基于Kano模型指標和需求屬性特征,產品開發應遵循“必備需求筑牢底線、期望需求重點提升、魅力需求創新增值、無差異需求合理簡化”的邏輯。必備需求如休憩設施要優先落地保基礎;期望需求的導游講解和數字展示,需通過年輕化設計和技術升級強化體驗;魅力需求如游戲活動等,依托紅色文化IP開發創新產品吸引年輕客群;無差異需求如小品設計用標準化方案,關鍵節點融文化元素,集中資源優化高優先級需求,以匹配Z世代需求,增強文化認同和景區競爭力。
4 太行山旅游景區文化體驗效能提升對策
4.1豐富太行山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的文化元素
休憩設施在太行山旅游開發中必須優先考慮。改善太行山休憩設施需以“自然融合+文化敘事”為核心,通過分層分類規劃,選用當地石材、傳統紋樣打造本土化建筑,融入遮陽充電等舒適功能;結合靜態展示與動態體驗,設置文化驛站、互動工坊、特色餐飲,傳承地質、民俗、紅色文化;同時運用太陽能、雨水收集等環保技術,開發數字導覽系統,多方協作分期推進,讓休憩設施兼具舒適性與文化沉浸感,成為展現太行魅力的窗口。
4.2增強太行山旅游景區游覽服務的文化內涵
太行山文化旅游景區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如AR和VR技術,開發具有互動性和沉浸感的文化旅游體驗。同時將數字展示融入導游講解,通過制作系列文化主題短視頻、可視化信息圖及沉浸式數字展品等有效增強信息傳播的趣味性與受眾粘性。使得太行山文化旅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參觀方式,而是能提供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歷史再現。
4.3創新太行山旅游景區文化產品服務
依據太行山紅色旅游景區線下游戲形式較少和文創產品的創新綜合,推出有關弘揚太行文化的桌游,本桌游采用流傳和知名度較為廣泛的“三國殺”改編,結合太行山當地文化歷史和知名戰役策略及知名人物創作而成,本產品在太行山旅游景區具有利的推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