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戲劇的傳承現狀與翻譯工作在文化傳播中的實際意義與作用,廣西師范大學桂戲譯韻坊團隊于2025年3月20日走訪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對演員部主任唐華老師及青年演員進行深度訪談。調研發現,以桂林地區劇種為代表的廣西戲劇在堅守優良傳統的同時,仍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多重挑戰。
桂林地方劇種主要為桂劇、彩調、廣西文場,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參與桂劇表演時,一招一式都需反復打磨,才能展現傳統戲曲的精髓。”青年演員在接收訪談時這樣說道。
盡管技藝傳承有序,但廣西非遺戲劇的發展仍步履維艱。演員部主任唐華老師說道:“經典劇目數量有限,創新融入現代元素難度大。此外,專業人才青黃不接,老藝術家退休后,年輕一代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劇本創作滯后,表演內容缺乏新意,不能實現舞臺的推陳出新。”據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觀眾群體以中老年和本地人為主,外地游客雖占20%-30%,但多為偶然接觸,難以形成持續關注。
翻譯在文化傳播層面被視為連接廣西非遺戲劇與國際觀眾的重要橋梁。然而目前翻譯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翻譯傳播方式,如英文字幕,英文介紹等較為缺乏,整體翻譯系統仍需完善。劇院部分演出通過桂林外事辦合作提供英文字幕,“多數現場演出受條件限制,有網拍視頻的舞臺已是少數,配上英文字幕的舞臺和視頻更是少之又少。”對于未來發展,唐華老師則表示:“當前首要任務是解決傳承問題,只有先在國內發揚光大,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通過本次調研,團隊了解到廣西非遺戲劇的傳承與傳播需“內外兼修”。一方面,需突破創新瓶頸,激活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建立完整的宣傳體系,提供高質量的翻譯服務。做到堅守與開放并舉,方能令這一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光彩,讓世界聽見廣西戲曲的獨特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