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老舊社區改造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任務。據統計,2000年前建造的老舊社區達21.9萬個,這些社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居民生活環境不佳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與此同時,政策大力鼓勵青年參與基層治理,在城市社區工作者中,35歲以下青年占比已達35%,他們憑借創新意識、活力與責任感,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為探索青年助力老舊社區改造的有效路徑,社區熱心青年小隊深入開展研究,提出一系列創新舉措,旨在從多個維度入手,全面提升老舊社區的治理和居民生活質量。
技術賦能:跨越數字鴻溝,打造智慧社區
針對老舊社區老年居民數字技術應用率低的問題,研究團隊推動“適老化+智慧化”融合發展。開發適老化數字平臺,簡化操作界面,增設語音交互功能,如“一鍵呼叫”“語音導航”等模塊,極大降低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的門檻。同時,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一對一”上門培訓,幫助老年人掌握智能門禁、線上繳費等功能。在試點社區,累計培訓超5000人次,老年群體智能設備使用率提升至60%。
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構建“智慧田野”平臺。該平臺以“黨建引領、審批服務、綜合執法、網格管理、智慧調度”5大基礎模塊為核心,嵌入多項子模塊,實現指揮端、服務端、移動端互聯互通。通過鋪設傳感器實時監測水電使用情況,接入監控視頻保障社區安全,并安裝居家養老智能呼叫系統,為老年人生活提供安心保障。居民還可通過“智慧田野”微信小程序在線辦理各類業務、提交維修申請并跟蹤進度,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空間活化:挖掘閑置資源,優化空間布局
面對老舊社區公共空間不足、功能混亂的現狀,研究團隊倡導“繡花式微改造”,激活閑置資源。如將廢棄鍋爐房改造為“共享家”驛站(見下圖),集助老洗衣房、兒童繪本角、非遺文化展示區等多功能于一體,日均服務居民超200人次,空間利用率提升80%。
引入青年設計師團隊,推動綠色更新項目。在社區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年發電量達1.2萬度;建設雨水回收系統,用于灌溉社區綠化帶,年節水超800噸。這些舉措優化了空間布局,將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助力社區獲評省級“綠色更新示范點”。
情感聯結:凝聚社區力量,重塑居民認同
為解決居民情感疏離、文化凝聚力不足的問題,研究團隊提出“文化記憶+代際共融”的情感聯結機制。組織青年與居民共同策劃“社區記憶展”,征集老照片、錄制口述歷史紀錄片,挖掘社區百年紡織廠歷史、傳統節慶習俗等文化IP,吸引超萬人次參觀,增強居民歸屬感。
開設“代際協作工坊”,設計雙向賦能活動。青年志愿者每周開設“手機課堂”,幫助老年人掌握線上購物、視頻通話等技能;社區手藝人傳授剪紙、糖畫等傳統技藝。累計開展活動48場,參與家庭超1000戶,有效促進代際交流,讓社區充滿“家”的溫暖。
多元協同:明確各方責任,構建共治格局
針對政府、企業、居民責任劃分模糊的治理難題,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協同機制。設立“青年治理專項基金”,政府每年投入500萬元,支持青年申報社區微更新項目,審批流程從3個月壓縮至15天。已落地“口袋公園”“智能停車系統”等62個項目,惠及居民超10萬人。
建立“街道-社區-網格”三級議事平臺,每月召開聯席會議,明確各方權責。某社區通過平臺協調物業、業委會和青年團隊,僅用2周解決垃圾清運難題,投訴率下降70%。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制”,青年參與社區服務可兌換免費健身課程、技能培訓等權益,累計注冊志愿者達1.2萬人,服務時長超8萬小時,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治理新生態。
“青年在老舊社區改造中具有巨大潛力,我們的研究與實踐旨在為社區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打造可復制的治理模式。”研究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青年助力老舊社區改造的創新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青年智慧將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更多老舊社區實現美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