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人湖共生視域下湖泊治理困境與優化路徑——基于洞庭湖的調研”挑戰杯項目團隊,深入湖南省洞庭湖沿岸開展實地調研。該團隊聚焦人湖關系的實證研究,與60余名漁民、養殖戶及社區居民面對面交流,以基層視角洞察湖泊治理中的民生關切。
在調研中,團隊成員走進岳陽的沿湖村落,與漁民、養殖戶及社區居民展開深度交流。在岳陽市錢糧湖鎮,岳陽市錢糧湖鎮漁民王師傅向團隊展示了近十年捕魚記錄:"2015年以前,一天能捕到四五種洄游魚,現在常見的只剩兩三種。"盡管傳統漁業資源減少,王師傅的生計模式已轉向生態養殖。這一轉變背后,是洞庭湖水質的持續改善——東洞庭湖區水質連續4年穩定保持Ⅲ類。團隊成員以問卷與訪談結合的方式,記錄下120余份居民反饋,內容涵蓋生態感知、生產轉型適應度、政策認知度等維度。
除入戶調研外,團隊實地踏查了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他關鍵區域,觀測植被覆蓋度、鳥類棲息變化,并聯合當地環保部門獲取2018年以來的水質監測數據。在與水利站工作人員的座談中,團隊了解到洞庭湖面臨的泥沙淤積、互花米草入侵等治理難點,以及“河湖連通”“生態補償”等政策落地中的基層實踐細節。
“居民是湖泊治理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的訴求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踐導向。”團隊負責人李友緣表示,后續將對數據進行分類編碼,結合環境科學與社會學理論構建治理模型,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建議。
此次調研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子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實踐縮影。團隊累計走訪13個沿湖村落,收集120余份居民反饋,獲取2018年以來的水質監測數據,并與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續將圍繞"生態補償機制與社區參與"開展專題研討,讓青年學子的調研成果真正扎根湖區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