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醫藥文化,增強青少年對中醫藥知識的認知與認同,“晚晴養身”團隊受邀走進百色市福祿壯鄉秋分園,與百色民族高級中學初中部2024級同學共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醫藥文化研學活動。本次活動以“藥香漫徑,中醫趣學”為主題,通過知識講座、實踐體驗、互動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
活動伊始,資深中醫專家由故事引入,介紹中草藥的基礎知識,包括中藥名稱、類別、分類方法及主要功效等基礎知識,通過《黃帝內經》經典案例、李時珍采藥故事等,學生們建立了對中醫藥的基本認識。現場還展示了數十種廣西本土特色中藥材標本,專家詳細講解了田七、羅漢果、雞骨草等藥材的功效,醫生還教授學生如何識別不同種類的中草藥,包括其形態特征、生長環境等,學生們紛紛記錄,感嘆“原來中醫藥就在我們身邊”。
在實踐環節,中醫專家帶學生認識中草藥。醫生首先帶領學生們前往藥材種植區采摘藥材,讓學生們親自認識各類中藥材,并向學生們講解所采摘藥材的生長習性,隨后,醫生又將學生們帶往中草藥展示區,學生親手摸一摸蒲公英葉子,聞一聞清香的菊花,嘗一嘗甜甜的枸杞,發現“原來中藥不全是苦的”。最熱鬧的環節是“小小抓藥師”體驗,用傳統小秤稱出酸棗仁、百合等藥材,再用牛皮紙包成小藥包。同學們互相提醒“藥材要輕拿輕放”“秤桿要平了才算準”。
活動第三環節,中醫專家通過圖文并茂的PPT和科普短視頻,向學生系統講解中醫“望聞問切”的奧妙,結合生活場景,用通俗語言拆解診斷原理:從觀察舌苔厚薄、面色紅白判斷體質,到聆聽咳嗽聲輕響辨識病癥;從詢問飲食作息習慣追溯病因,再到輕按手腕脈搏感受“快如鼓點”或“緩如溪流”的節奏差異。學生們還通過視頻動畫了解足三里、合谷等穴位的位置與保健作用,并兩人一組互相尋找脈搏跳動點,指尖觸碰間感受“氣血流動”的生命韻律。
活動進行到第四環節,中醫專家向同學們介紹香囊的起源、發展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義。詳細講解常用中藥材的特性和功效,以及香囊中常用的中草藥種類。展示各種中藥材,讓學生親手觸摸和感受其質地與氣味。隨后帶領同學們分組制作中藥香囊。從稱量藥材、研磨配料到縫制布包,學生們親手將艾葉、丁香、薄荷等藥材裝入香囊,體驗傳統醫藥技藝的匠心。“艾草的味道讓我想起奶奶以前煮的藥湯,原來這些都是中醫的智慧。”學生王靖豪說道。
活動結束后,“晚晴養身”團隊對前往研學的學生和老師進行了采訪,學生劉子琪分享到:“此次研學活動讓我認識到不同種類的中草藥,以及中醫藥文化的內核,主要的中藥療法等,今后我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保健中,傳承中醫藥文化。”百色民族高級中學初中部教師黎莉表示:“這次研學活動將文化傳承與勞動教育結合,不僅讓學生樹立了健康生活理念,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此次走進百色民族高級中學初中部的研學活動,對“晚晴養身”團隊而言,是一次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實踐,看到學生們從最初對中醫藥的陌生,到親手觸摸藥材、體驗抓藥時的專注,再到制作香囊時的興奮與自豪,團隊成員深切感受到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鮮活力量。活動結束后,團隊也收獲了諸多感動:學生主動分享對中醫的新認知,對中醫藥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團隊倍感鼓舞。未來,“晚晴養身”團隊將繼續以創新形式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讓中醫藥文化與青春活力碰撞出更絢麗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