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寧夏理工學院幼兒教育加油站實踐團隊與大武口區幼教集團開展深度校地合作,通過環境創設、非遺手作、文藝展演等多元化教育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實踐,打造了一場具有沉浸式體驗的“非遺美育”新春主題活動。
環境育人:主題環創營造文化情境
大武口區第一幼兒園的教室經專業設計煥然一新。實踐團隊運用環保再生材料,以蛇年生肖文化為核心元素,創新設計“祥蛇盤福”立體墻飾、傳統紋樣吊飾等環創作品。火紅的燈籠矩陣與鏤空剪紙光影交疊,中國結流蘇與幼兒手作福字相映成趣,構建出具有教育性、互動性的傳統文化體驗空間。果果一班主班教師張老師指出,這種情境化教育環境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文化認同感。
非遺傳承:親子協作活化傳統技藝
在第八幼兒園“非遺工坊”活動現場,實踐團隊創新采用“1+1+N”教學模式(1名大學生指導1組家庭完成N件作品),系統教授窗花剪紙技藝。從紋樣設計、紙張折疊到安全裁剪,幼兒在親子協作中完成“春”“福”等篆體字樣及生肖蛇造型作品。家長代表王女士表示:“這種體驗式教學既培養了孩子的專注力,更實現了非遺文化的代際傳播。”最終完成的200余件作品經藝術化陳列,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長廊”。
藝術展演:文化自信從娃娃抓起
為籌備新春文藝匯演,實踐團隊與園方共同研發了“傳統文化+兒童戲劇”特色課程。大班幼兒演繹的情景劇《小龍賀春》創新融入“蛇銜靈芝”民間傳說,中班舞蹈《迎新春》則巧妙結合紅綢舞與童謠元素。通過為期兩周的劇目排練、道具制作等系統訓練,幼兒在藝術表現中展現出良好的文化理解力。匯演當日,92%的參演幼兒能獨立完成角色演繹,教學成果獲教育主管部門高度評價。
大武口區幼教集團園長張老師表示:“此次活動構建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新范式,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創新實踐。”寧夏理工學院團隊負責人郭雨欣介紹,項目累計開發6套傳統文化課程方案,未來將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據悉,該活動已納入石嘴山市“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相關經驗將在全市學前教育機構推廣。
專家指出,這種將非遺文化轉化為適齡教育資源的實踐,既強化了文化傳承的“造血功能”,也為傳統節日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隨著春節臨近,這場融合教育創新與文化傳承的實踐活動,正持續釋放其特有的育人價值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