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價值立意
在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社會實踐已成為青年大學生認識國情、錘煉本領的重要載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單元,基層稅務機關兼具政策執行與公共服務雙重屬性,為文科學生提供了觀察政府運作的理想窗口。2024年寒假,筆者以"實踐者+學習者"雙重身份深入寶應縣稅務局,通過為期28天的沉浸式實踐,完成從校園思維到政務思維的范式轉換。
二、實踐內容與成長軌跡
(一)公文擬寫:在規范與創新間尋找平衡點
1.制度性知識的具身化習得
系統研讀《全國稅務機關公文處理辦法》,通過對比15份歷史公文,掌握"通知""函""紀要"等文種的差異化應用場景。例如在起草《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實施方案》時,需精準把握"政策剛性"與"表達親和力"的辯證關系。
2.政務話語體系的建構
在帶教導師指導下,完成從學術語言到政務表達的轉型,重點突破"三要素"寫作法(政策依據、工作舉措、成效預期)。獨立完成的《增值稅優惠政策解讀》被納入分局政策宣傳手冊,實現個人成果的組織價值轉化。
(二)政務接待:公共服務理念的微觀實踐
1.服務型政府的具象認知
累計服務納稅人68人次,建立"需求識別-精準分流-跟蹤反饋"的服務閉環。典型案例包括協助老年群體操作智能終端、為外貿企業解讀跨境稅收協定等,實踐日志顯示服務對象滿意度達94.3%。
2.職業素養的沉浸式養成
通過觀察學習"五個一"服務標準(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把椅子、一杯熱水、一次辦結),成功處理3例復雜咨詢,總結出"政策解釋-流程指引-情緒安撫"的標準化服務流程。
(三)智慧稅務:數字化治理前沿的切身體驗
1.政務信息化能力提升
熟練操作電子稅務局后臺系統,完成47戶企業納稅信用等級初評;運用Python自動化腳本處理重復性數據校驗工作,效率提升400%。
2.數字治理思維培養
參與"非接觸式辦稅"服務優化項目,提出的"智能導稅知識圖譜"構想獲科室創新提案二等獎,實現從技術操作者到流程優化者的角色進階。
三、實踐價值的多維透視
1.個體維度:職業身份認同的覺醒
通過對比實踐前后《職業價值觀測評量表》,"公共服務動機"指標提升27%,"職業效能感"提升33%,印證了實踐經歷對職業選擇的導向作用。
2.教育維度:課堂知識的活化驗證
將《秘書實務》課程中的"公文處理流程"理論與實際工作對照,發現6處操作細節差異,形成《校政知識銜接對照表》反哺課堂教學。
四、啟示與展望
1.對高校實踐教學的啟示
建立"政務導師+學術導師"雙指導制
開發《政務實踐能力評估量表》
推動實踐成果向畢業論文/創新項目轉化
2.對青年學子的建議
選擇"制度密集型"單位深化規則認知
建立"問題發現-解決-反饋"的實踐閉環
注重顯性技能與隱性素養的同步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