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不分不春妍,至竟專春是牡丹。紫錦香囊金屑暖,翠羅舞袖掌文寒。恨無國色天香句,借與風絳日萼看。家有洛陽一千朵,三年歸夢繞欄干。從楊萬里的詩中我們不難知道香囊在我們中華民族中的歷史地位。為更加深入的探索香囊的奧秘,煙大藥院“守藝匠心”實踐隊找到了煙臺手作香非遺傳承人王德正師傅。
圖為王德正老師的制香的證書。楊潤哲 供圖
在展館中王師傅為我們介紹了香的許多用途,我們最初的傳統是用于祭祀和供奉,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也有香是用來去除異味。再到香囊,佩戴在人們的身上起到辟邪穢去瘟疫,驅蚊蟲強身健體的作用。
圖為實踐基地一部分中藥材。楊潤哲 供圖
在手作香制作的工藝中,對于中藥材的年份、油量、密度、糖度、脫水程度等等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制作手作香,首先要把原材料碾碎,然后進行研磨得到粗香粉,再經過篩粉使香粉變得更細膩從而更好的揮發出藥香,加水調和進行合香,和好的香團放置一晚進行醒泥,經過醒泥后,香味將更加持久。最后再根據需求進行搓香。
在與王師傅的交流中我們也了解了手作香傳承的困難和他與手作香的淵源,王德正的爺爺是戲班的演員,過年時會到附近的十里八村演出,爺爺每次演出之前,都會敲木魚,點上香再登臺。那時候的王師傅經常屁顛屁顛跟在爺爺身后,在爺爺做香時,他是小小的幫手。大學時代,王德正跟隨父親到威海送東西時,偶然間又聞到了兒時記憶中的香的味道,心瞬間被揪緊,爺爺做香、點香、在大集上和人家以香結緣的情景就一幕幕在腦海里過。”王德正意識到,自己應該拾起爺爺的手藝,開始做香。于是,他網購了一些做香的原料,百度了做香的方法,開始嘗試制作。為了更好地制作和傳承這項技藝,王師傅拜訪了香文化發達的新會市小崗鎮和福建廈門,學習更加先進的手作香技藝和文化。更是在廈門的展覽見到了世界聞名的棋楠香,為了買到這塊棋楠香,王師傅更是放棄了機票,吃了兩天的泡面才用信用卡買下了它。膠東傳統手作香制作技藝以膠東古法制香技藝為根基,與芝罘傳統制香技藝相借鑒,在煙臺地區的發展過程中王師傅將其與福建香道進行互通,吸取了煙臺地區民間藥香香方。最終形成了煙臺手作香。
圖為手作香的相關成品。楊潤哲 供圖
在實踐的最后我們也是跟隨王師傅身臨其境的感受了手作香的制作工藝和文化,自己動手完成了簡單的香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