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上午,煙臺大學“守藝匠心”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讓非遺在新時代更好的活化傳承與發展”的宗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用心感受非遺在當代社會的活化傳承與發展,探尋如何更好的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于煙臺所城里剪紙館向傳承人進行了解和學習,并通過親身實踐參與到剪紙的制作過程中。
圖為李館長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梁老師相關作品 楊蕊嘉 供圖
在與梁老師的交談過程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梁老師平常的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而她在生活中多注重于文化的積淀,多方面的學習、接觸我國各類傳統藝術,將中國山水畫用多重寫實的手法通過剪紙表現出來,賦予了作品不同以往的視覺感受。她將剪紙藝術與瓷器、布藝、雕塑等相結合,開發出40余種剪紙衍生品,讓傳統剪紙煥發出新的活力。
基于對剪紙的了解,實踐隊成員向梁老師采訪了如下問題:
Q:非遺傳承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A:梁老師說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學研結合是局限性之一。在非遺走進校園這個活動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教育部門配合的少,學生家長的思想理念內對非遺存在刻板印象,并對這些“老古董”存在抵觸心理,導致在一些學校內開展非遺知識講解是非常困難的。
Q: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途徑是什么?
A:梁老師提到現階段剪紙文化的宣傳途徑過于單一,僅有線下展館、公眾號這一些很小部分的宣傳。
在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這些問題后,實踐隊向梁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基于人們對非遺文化的刻板印象和抵觸心理,實踐隊隊員提出,應積極同文旅局等部門對接,可以先給家長講解相關非遺知識,讓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孩子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不應局限在小學,在中學和大學校園中同樣可以進行。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途徑單一的問題,實踐隊隊員提出,可以利用新媒體運營,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對非遺的成品、制作過程、背后的文化進行講解宣傳,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這項非遺,同時在網絡上開通相應的銷售平臺,讓大家可以直接在線上購買,拓寬商品銷路,帶來經濟效益的增收。
最后,實踐隊成員在梁老師的帶領下參與剪紙活動,通過親手操作,實踐隊感受到非遺的樂趣,借此機會向梁老師推薦設置剪紙DIY項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上剪紙。
在此次的社會實踐中,實踐隊的成員們領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承與發展,煙臺大學藥學院“守藝匠心”實踐隊將繼續前行,探尋更多的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