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鄉傳”北礦學子三下鄉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去了怎樣一個美麗的地方?
位置:柳莊戶村坐落于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南部,有順23路公交車直達村莊,交通便利。
村莊概況:
文化生活:村中規定有村規民約,住房建設整齊劃一,家家戶戶配有獨立的垃圾分類垃圾桶,村莊廣場還修筑有大舞臺,道路整潔,公共設施完善,留在村子的人幸福度較高。
產業結構:村莊主要發展五部分產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歐菲堡酒莊、火繪葫蘆體驗館、分享收獲農場和伴山雅集精品民宿民宿,五部分產業協調資金與政策一齊發展,表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詳細介紹請期待之后的介紹文章哦~
關于在柳莊戶的實踐,聽他們說說自己都感受到了啥?
留爍:柳莊戶村的實踐讓我看到了當下優秀鄉村發展的真實面貌,第一感受到的是是環境美,進入村內首先看到的是整齊的街道,并且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廁所環境很整潔,而且村內家家戶戶都有垃圾桶。之后感受到了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文化可以賦能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鄉村的振興,無論是火繪葫蘆中蘊含內容豐富的非遺文化,還是紅色教育基地中的紅色文化,亦或從淳樸鄉風與村史館中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都讓村民與外來游客贊不絕口。村內產業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酒莊不止于紅酒的生產和銷售,還延伸了文創產品以及旅游業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并且建造了紅酒的博物館。第二天,我們還參與了分享收獲農場的勞動,體會到了作為新農人的一天。
瑞婷:通過實地的體驗,自己能夠體會到,基礎薄弱的村莊自身的發展有時候需要借助運氣,但最快速的最有效的發展還是要引進外來的東西,讓外部的企業協助自己發展,柳莊戶村特有的企業分享收獲農場就是這樣,發展到今天它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也有了自己的生存法則。這個與外部企業的有序管理,明晰的組織架構是分不開的。村民在廠內工作,也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減少勞動力外流,不過由于是農業,大多數年輕人還是不太愿意參與其中,還需要更多的新模式出現。
林東:經過為期三天的下鄉調研,我們團隊深入了柳莊戶村,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暑期社會實踐。柳莊戶村,最早聽說是在新聞的“北京最美鄉村”上,當實地到達村子的時候,還是不得不有點小驚喜,整個村子整潔干凈、煥然一新,無論是道路的綠化,還是民用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不愧于“最美鄉村”的稱號。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團隊,深入“分享收獲”農村,切實體驗勞動。整個農村也都是布局很整齊,瓜果包裝車間十分干凈。這個農村主打有機蔬菜等農作物,制作高品質的水果蔬菜,我們也走入田地,腳踏黃土,拔草、摘果,體驗鄉村的現代農業生產。
宇潔:我們在柳莊戶村進行了為期兩天一夜的實地調研,采訪了當地群眾及相關產業負責人。跟隨孟老師的步伐,我們參觀了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與傳統的紅色基地不同的是,當地的基地復原了紅軍長征的經典場景(如飛奪瀘定橋,過草地),還原地道戰的場面,結合真人cs、換裝劇本等現代元素,將長征文化與現代融合起來。下午我們體驗制作了當地的文化特色產品——火繪葫蘆。將村約鄉規繪在葫蘆上,以火繪葫蘆的方式將村規推廣到各家各戶,促進鄉村民風的建設。在采訪牛大師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火繪葫蘆的發展利用“123產業鏈”,致力于將火繪葫蘆的產業模式打包復制,與各省非遺文化聯合合作,讓火繪葫蘆走出北京,走向全國各地。同時,利用北京的地理優勢,在國際活動中加強宣傳(如北京冬奧會,上海世博會,國際交流會等),讓火繪葫蘆走向世界。
他們有什么樣的思考呢?
留爍:經過了柳莊戶村的社會實踐,首先感到的就是走出校園,走進鄉村,親身去了解,躬身去實踐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和在課本上或者網絡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鄉村振興絕不是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要面臨很多的困難與挑戰。經過和書記以及企業負責人的深度交流,目前村子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如流量不足,引流問題難以打通等等。鄉村振興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擔負起民族復興的責任,將鄉村振興的事業薪火相傳。
待人真誠,禮貌都是相互的,待人接物都要如此,不能浮在表面看問題,如何得到第一手資料?真的到現場實實在在地看一下,真真正正地和在那里生活的人交流一下,才能真正體會到一些東西。
瑞婷:這幾天的社會實踐下來,體會最深的還是這樣一個問題——大學生能為鄉村振興做些什么?現在想想,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年輕人的群體,他們的思維跳躍,敢說敢做,有八九點鐘太陽特有的朝氣,對于挑戰與工作,他們總是愿意打破常規,從一個特別新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容易把當下的流行元素引入傳統體系,為一些產業引入新的流量,年輕人還是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一個新奇的想法就有可能讓一個領域再次生機盎然。
林東:當我們收獲了一桶桶、一箱箱的果實,嘗到了可口的西紅柿和桃子,我們感受到了實地勞動的成就感。躬身實踐永遠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切實用心的干了活,才能感受到活動的意義所在。這次我們作為大學生開展鄉村實踐,不僅了解社會,了解國情,還將學習的理論聯系實際,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提前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團隊合作中也提前培養工作能力與協調能力。
宇潔: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我親身感受到了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的相輔相成,也給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一個思路:開拓思維,在紅色背景薄弱的情況下,把廣為人知的紅色文化轉為己用,結合現代元素,打造成村子特有的文化產業。積極思考當今形勢下如何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在調研和思考的過程中收獲頗多。
我們的收獲未完待續——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哦~
作者:RTJL 來源:親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