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紅憶尋聲”社會實踐隊有幸尋訪到了抗美援朝老兵張木根。距離他支援前線、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72年。白駒過隙,張木根感慨地談到:“我對黨和政府也表示深深地感謝,感謝他們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兵,感謝社會還會記得我們這些老兵。”回溯歷史的長河,通過張木根的講述,那些遙遠又珍貴的抗戰記憶一一浮現。
“中國人的意志是很頑強的”
——忘不了,老兵的堅毅與勇敢 “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張老笑著唱起了當時學過的軍歌。正如歌中所吟唱的那樣,國家危難之際,年輕的張木根毫不猶豫,懷著一腔熱血與愛國之心,毅然奔赴前線,扛起了時代的重擔。“作為部隊的通訊兵,我參加了甘嶺戰役,負責組織之間的通信聯絡。”張老表示,最大的困難是要在敵人的轟炸下一邊保持與組織的聯系,一邊不斷轉移陣地、重新組裝電路。“有一次電線剛換好,炮彈就炸了,很多人根本來不及撤離。”生死一線,戰火無情,有時只是慢了那一步,便是天人永隔。

除了戰場上的兇險,生活上的艱苦同樣威脅著戰士們的生命。張老回憶道,朝鮮抗戰時期,軍隊里幾乎沒有什么食物。饑餓脅迫著每一位戰士。零下20多度,戰士們艱難前行,張老也因此留下了舊疾,腳上至今仍有凍傷的痕跡。因為沒有住的地方,將士們就隨意地在山上挖個地洞睡覺。“在戰爭過程中我沒回過家,當時我最大的孩子已經10歲了,但是沒有電話、無法寫信,根本無法與家里聯絡。”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折磨,并沒有使他退縮,反而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總有人黃沙百戰穿金甲,搏一個盛世回響。此生、此身、此愛,只為家國。
“我在部隊負責通訊,回‘家’了還繼續干”
——忘不了,老兵的付出與奉獻朝鮮戰爭結束后,張老并沒有停止報效祖國的腳步,他回國后馬上投身于無聲的戰爭。當時正值“三大改造”時期,雖然民眾們的生產建設熱情高漲,但是國家基礎建設仍比較落后。地面塌方、房屋經年失修,都需要復員的戰士支援。張木根承擔了當地電路維修的工作,“我很高興,在朝鮮的時候,電路剛建好就被炸毀了,但是替老百姓建設的電路是能用上一輩子的!”也許張老曾經修建的電線電纜如今早已被新式的電路替代,但是他為國、為民奉獻的青春與汗水將永遠被時代銘記。
就像潮水無法脫離月球引力,他始終追隨著祖國步伐,于時代發展的礁石上刻下不朽的痕跡,教后人銘記。
“現在的發展真是不得了!”
——忘不了,老兵的教誨與期望采訪接近尾聲,張老向隊員展示了政府為老兵發放的獎章。提及拿到獎章時的感受,96歲高齡的他激動地像個孩子,不斷地重復“當然是高興,我很高興!”除此之外,屋內最顯眼的位置,貼滿了一張張照片:社會服務中心的給張老拍的紀念照、與老戰友比剪刀手的合照…在采訪的過程中,張老不斷強調“中國是最好的!國家發展迅速,我也不靠子女,更多靠的是政府對我們的幫助!”自豪與滿足之情溢于言表。他和藹地看著紅憶尋聲的隊員們,如親切的長輩般語重心長“年輕人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忘記毛主席,忘記我們的黨!”
巍巍祖輩筑今朝盛世炎黃,幾番風雨,幾度波瀾。前人栽樹亦有后浪之光,不思量,自難忘。
結語最后,張老悲痛地講到“當時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友現在大多數都沒有了…本來十幾個人的戰友聚會,現在只剩我一個了……”逝者如斯,時間的長河總將那些深沉又珍貴的東西沉沒。紅憶尋聲實踐團將一次次叩響那些民族英雄的大門,用聲音、用文字、用定格的瞬間,將塵封許久的珍寶打撈,將值得銘記的故事傳揚。賡續精神譜系,傳承紅色記憶,“紅憶尋聲”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