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調研進鄉村,深入實踐知民情
-----雷州市高山村兒童防意外傷害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探討健康鄉村建設之下當地村民對兒童意外傷害相關急救知識的認知狀況,并為健康鄉村的發展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減少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2023年7月11日,廣東醫科大學急救志愿服務隊深入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鎮高山村開展了針對當地村民的調研活動。
高山村為附城鎮的一條較為貧困的山坑村莊,該村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為主,其中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因此如何提高村民對兒童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對兒童的保護為此次調查的目的。
本次調研活動采用專業化調查問卷,如《小學生防意外傷害知識問卷》《居民急救知識普及調查》等,通過走村入戶、街頭宣傳采訪的方式展開調研,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模塊:一是關于村民對“兒童常見意外傷害相關知識”的調研,二是關于村民“對健康鄉村之下急救知識科普的認知度”的調研。由于現住村民主要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其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問卷信息,因此團隊成員采取一對一的形式為調研對象詳細講解了每一道題的具體內涵,以保證調研實施的有效性。本次調研共發放各類問卷五十一份,回收有效問卷五十一份。
通過文獻查閱和專家咨詢,自行設計意外傷害問卷調查表,包括家庭基本情況和對基本急救知識的了解程度。研究對象在參與前被告知研究的目的和內容,做到知情同意,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隨時退出,并保證其相關權利不會受到損害向研究對象承諾涉及其隱私和個人安全的問題完全保密。
此次調查活動報告如下:
1 當地村民對急救相關知識認知現狀1.1不同年齡、文化水平對孩子的看管情況不同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調查者中,年齡段在7-18歲的占33%,18-30歲占12%,30歲及以上55%.文化水平在大專或本科以上的占10%,高中占8%,初中占37%,小學占45%。所帶小孩個數為3個和4個及以上的占比最多,分別為18%和24%。其中隨訪人員中其孩子年齡以6—12歲為主,占比55%,有61%的被訪者認為自家孩子經常獨自在家或獨自外出玩耍。


由上述圖表說明:村民文化程度較低而所帶孩子數量較多,對孩子疏于看管的情況普遍存在。
1.2村民對處理常見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薄弱
調查數據顯示,半數的被訪者認為燒、燙傷、貓狗咬傷、跌落、溺水、中暑屬于意外傷害,20%的被訪者不知道溺水是兒童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50%的被訪者認為兒童跌落后應該采取翻看孩子傷勢這種錯誤作法,25%的被訪者不知道急性扭傷后如何處理,48%的被訪者不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及不了解心肺復蘇的相關操作,59%的被訪者僅對燙傷后的處理方法了解一點,但采用錯誤的處理方法居多,例如:使用牙膏、醬油等敷在創面上。



由上表說明:大多數的村民對急救相關知識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程度,沒有真正有效的預防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儲備。
1.3村民對學習防意外傷害需求迫切
在調查中,53%的被訪者獲得急救知識的途徑為電視、收音機等媒體,超86%的被訪者擔心自己的孩子發生意外傷害,而20%的被訪者說其小孩曾經發生過意外傷害,67%的被訪者認為對了解急救意外傷害相關知識很有必要,83%的被訪者認為孩子也應該學習相關的急救知識。

以上圖表說明:大多數村民希望能多途徑學習急救相關知識以預防意外,但也不乏少數年齡較大的村民對普及急救知識的行為感到不理解。
2.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影響因素 調查數據及走訪顯示,家長文化水平、家長對孩子的監管力度、以及教育觀念等因素對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影響較大
2.1缺乏對意外傷害危險因素的認知
“開水瓶”、“電器插座”、“家中常備藥”、“野外河流”等都是造成兒童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以上危險因素均存在于兒童與家長的身邊,但家長對大部分危險因素缺少防范的意識。“我剛煮好一煲湯,就打開蓋子涼一下,勺子就放在鍋里面,剛轉身離開出發,就聽到廚房里乒乒乓乓,孩子哇哇地哭了起來。原來是她貪吃,去翻剛煮沸的湯鍋,站不穩就打翻了湯鍋,被燙到了手臂。”“我帶兩個孫子去地里干農活,5歲的孫子調皮,跑到河邊扔石頭,不小心滑落入河里,還好另外一個孫子馬上呼叫我,這才把孫子給救了回來!”
家長的知識不足會導致對危險因素的認知偏倚,使家長對危險因素視而不見,見而不行,從而揭示了家長的知識缺乏與小兒意外傷害發生的關系性。因此,我們全社會,學校、醫院、政府都應該讓更多的家庭明白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重要性,多多開展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知識培訓,化被動為主動,提供多種知識獲得的渠道,從而提高看護者對危險因素的認知。
2.1.2監管不力看護者忙于生計,或家中有多個小孩,對孩子的監管不力。
“我和朋友在爬樹比誰爬的高,結果我剛好踩到了一根枯枝,一腳踩空,就從樹上掉了下來,還好那時候沒爬多高,除了擦傷了一點,屁股很痛就沒什么了,我爺爺奶奶出去干農活了,不知道,我也不敢告訴他們,怕被罵。”“我們平時要上班,放假了,也沒有大人在家,就他自己在家,現在的小孩子,也不知道腦袋里想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我也搞不懂的,也沒時間去搞明白”。“我有兩個小孩,大的上學了,以前我都是這樣送大的上學,把小的留在家里,這樣子有好幾次了,但是每次回來小的都是睡著的都沒事,這一次他提前醒了,估計開門找我沒有找到,然后就出去找我,走到黑壓壓的馬路上,被一輛小摩托車撞到了,撞傷了手臂,這次的確是我大意了。”“主要是他不好好學習,我說他了,他就想喝農藥嚇唬我們的,一方面家里的農藥我是隨便放的,另一方面平時家里也太慣著他了,把孩子慣壞了。”
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增加家庭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很多父母選擇外出打工,在城市努力打拼。受入學條件、生活成本高、課程設置不同等原因,有時父母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由年邁的祖父母代為撫養。有的父母將孩子帶在身邊,孩子則成了流動兒童。無論是哪一種,父母都忙于生計,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忙于家務,生活壓力大,往往無法全身心的教育子女,甚至存在“只要給孩子很多錢,孩子就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樣生活的很好”這樣錯誤的觀念。關于教養孩子的責任,不應由祖父母來承擔,這是一種教育責任的轉移,祖父母大多年邁,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的變化,不能充分履行監護的職責,對待孩子關注吃穿用度,不生病,對孩子大多寵愛,不忍心嚴加管教,從而使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因此,父母應有分工,協調好工作與家庭生活的關系,無論如何打拼,都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管理教育孩子,避免意外傷害危險因素的出現,更要從思想上加強家庭教育的責任感。
2.1.3 缺少相關學習意外傷害急救知識的途徑
大部分受訪者處理意外傷害"憑經驗辦事"的傾向較為嚴重。不管是老年群體也好,還是中年群體也好,關于基礎急救知識相關知識的認知均不夠。有些受訪者是從電視劇里面模仿錯誤的行為,如牙膏、醬油、路邊的草藥等敷創面,造成
難以判斷傷勢甚至是細菌感染。更為重要的是,留守于家中的兒童通過觀看動畫片、兒童劇等,模仿學習危險行為,而導致慘劇的故事在村里時常發生,如拿雨傘模仿降落傘在高處跳落致骨折、玩打火機造成燒燙傷等。因此,不僅是家長要學習正確的家庭常用急救相關知識,兒童也應該知道如何避免意外傷害和了解如何正確處理意外傷害。政府應該多多舉辦急救知識宣講、義診等公益活動,學校也應為孩子提供相應的防意外傷害知識,多方面聯合從根源上減少兒童遭到意外傷害的毒手。(通訊員 邱紹君)
參考文獻【1】 DeGeorge, Katharine Claire et al. “Prevention of Unintentional Childhood Injur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vol. 102,7 (2020): 411-417.
【2】 Jullien, Sophie. “Prevention of unintentional injuries in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BMC pediatrics vol. 21,Suppl 1 311. 8 Sep. 2021, doi:10.1186/s12887-021-02517-2
【3】 West, Bethany A et al. “Unintentional injury deaths in children and youth, 2010-2019.”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vol. 78 (2021): 322-330. doi:10.1016/j.jsr.2021.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