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從材料、工藝、款式到穿著方式及使用過程都體現了本民族的風俗特點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袍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制成 。
元代是蒙古袍的發展期。清代是蒙古袍部落特色的形成期 。
蒙古袍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按季節還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其款式多樣,有開叉的,有不開叉的,有下擺寬的,也有下擺窄的,根據袖口進行區分,有馬蹄袖式樣的和不是馬蹄袖的。因此,盡管蒙古族各部都穿蒙古袍,但也是因地而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