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華州皮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華州碗碗腔皮影戲(曾名時腔),形成于清代初葉。其主要流傳于關中東府渭南二華、大荔一帶,所以也稱其為東路碗碗腔。該劇種唱腔板式齊備,伴奏樂器很有特性,細膩幽雅、婉轉纏綿,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皮影造型優美,人物個性特征明顯、選料考究、制作精細。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組成,行動方便,不擇場地,長年可活動于民間的村鎮、宅院,在廣闊的農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二、造型工藝(圖源網絡) 華州皮影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影偶以秦川牛皮為原料,經過刮、磨、刻、染、熨、綴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而成。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景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的處理。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是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家熱衷的對象,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目前,以汪天穩、汪天喜、薛宏權三位皮影雕刻大師為代表的皮影制作隊伍,大膽設計推出皮影文創產品共計5大類48種,包括皮影首飾、皮影插屏、文房用具、擺件掛件、生活用具等。

三、經典曲目《火焰駒》、《紫霞宮》、《折桂斧》、《十五貫》、《金琬釵》、《迎親》、《萬福蓮》、《張連賣布》、《劈山救母》等。
四、歷史地位與藝術特色華州皮影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種類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典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專家們認為,華州皮影在國內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碗碗腔的唱腔清麗典雅,委婉細膩,聲律,格律及韻律都很有講究。碗碗腔行當齊全,演唱時真假聲結合并用。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老生,老旦,須生,丑角多用真聲,花臉用喉音,而唱腔多花音,碗碗敲節奏耍木梆子打花彩。其主要唱板有:慢板,東路,二八板等二十多個。
五、藝人列傳(圖源網絡)
潘京樂
汪天喜
薛宏權
六、發展現狀1.皮影劇本。樂器流失嚴重皮影戲劇本都是手抄本,目前華州留存下來的手抄本只有60多本,而且隨著表演藝人的相繼去世,很多劇本正在急速失傳。另外,大量的皮影精品流失。
2.皮影藝術自身缺陷決定了其生存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皮影戲腔調為碗碗腔,雖悅耳動聽,但旋律較為單調;劇中臺詞多以古文言文對白,有些晦澀難懂,不迎合現代人話語;故事情節冗長,節奏進展緩慢,其主說唱基本由一一個人承擔,言語枯燥,不具備現代人物性格多樣性。
七、保護實踐1.華州明清皮影博物館


2.首屆國際非遺交流周(圖源網絡)

3.威尼斯雙年展(圖源網絡)

4.傳承與保護相結合
2005年成立了華州民間藝術研究會,挖掘整理史證資料,廣泛搜集民間手抄劇本;建立皮影藝人文字、音像資料檔案,錄制、出版皮影光碟,保存精品節目;出臺激勵機制,鼓勵和保護皮影演出團體,培養皮影藝術傳人;關注藝人生活,提高藝人身份;大力爭取國家和社會各界支持、發展皮影雕刻產業。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文旅互動,因勢利導
采用文化惠民服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將以華州皮影戲為代表的多種民間文化藝術請進國家4A級景區——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發揮景區的吸引力優勢,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6.組織展演活動和媒體宣傳引導
2018年精彩亮相博鰲亞洲論壇“文化之夜”活動,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2019年“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在華州區成功舉辦,來自全國9個省的皮影代表團齊聚華州,共饗文化盛宴。2022年,“守護·瞻望——2022年中國渭南皮影戲高峰論壇”召開。
7.進行教育導向式保護
2020年,華州區被列為“陜西省非遺進校園宣傳教育基地”首批試點單位。華州皮影博物館、少華山皮影博覽園相繼被確立為市級、省級非遺研學基地。2021年,陜西師范大學設立華州皮影戲專業實踐課,華州皮影戲傳承人魏金全、呂崇德、汪天喜等進校兼職任教。
八、結語華州皮影生于渭河邊,長在華山下,與傳統的鄉土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要讓這項非遺藝術更好地發展,既要保留它固有的文化特征,還要讓它融入現代生活,不斷貼近大眾審美,這樣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