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深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了解傳統文化保護的現狀,曲阜師范大學計算機社會實踐隊“時代文化郵遞員”于12月31日秉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來到了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對茂腔展開了解。

茂腔是流行于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有一百多個劇目,其中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五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等“四大京”、“八大記”。

茂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藝術觀賞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茂腔已比較陌生,專業演出隊伍也日漸萎縮。雖然目前茂腔在鄉村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發展和傳承的問題同樣嚴峻。隊員們了解到,2021年5月24日,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申報的茂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為茂腔的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隊員們對茂腔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借助這次社會實踐,讓更多人了解到茂腔,讓文化傳承下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炎夏子孫應該做的,讓文化走出國門,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用行動傳播理念,用熱血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