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濟南章丘龍山社區發展成就觀察團
為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做好“三農”工作,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赴濟南章丘龍山社區發展成就觀察團于8月9日至8月12日前往濟南章丘龍山社區開展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真切了解鄉村發展情況,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做好文化傳承與保護,激發鄉村發展原動力。龍山街道,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下轄街道,龍山文化遺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附近,1965年發現。整個遺址南北約2000米,東西約1500米,由若干個遺址群組成,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其中東平陵故城遺址位于龍山街道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梢哉f龍山街道擁有三處文化遺址。文化是發展的原動力,文化的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章丘市人民政府也積極引導龍山社區進行文化的修護與保護工作,并建立相關文化保護遺址公園、博物館等來進行文化的縱深發展。在此基礎上也間接地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截止到2021年末,龍山街道有全國重點文物單位3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龍山黑陶。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品種,是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龍山文化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采用滲炭工藝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于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征。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發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
團隊也積極參觀了相關的文化博物館等,在近距離接觸當中,也感受到文化背后的深層人文情懷,對于擁有黑陶的人民來說,黑陶不僅是生活的日常器具,更為重要的是,黑陶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那段時間的生活,可以進行相關科學研究,為研究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龍山文化也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名片”,當地在充分利用名片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相關黑陶制作走向全世界,據不完全統計,龍山當地擁有超過100家的黑陶作坊,黑陶不僅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文化熏陶也切實給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用。由此可見,文化一直都有市場,并且文化的社會效應更為顯著,當地在不斷發展文化品牌的同時也積極招商引資,進行新農村建設,目前已經建成龍山苑等文化社區,在滿足當地人的住房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吸引了資本的進入。龍山街道位于章丘和濟南歷城的交界處,受到濟南東開發的影響不少資本正在不斷深入兩區邊界,這也為龍山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相關支持。
開展農業品牌搭建工作,助力鄉村的高質量發展。因為處于縣區的交界處,距離市區較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龍山街道的最初發展方向是農業,在不斷的摸索當中“龍山小米”逐漸成為當地農業的一大亮點,當然在整個章丘來看,盡管章丘小米的名氣比“章丘大蔥”的名氣低一些,但是當地居民也切實感受到了“龍山小米”這個品牌搭建的好處。截至2011年,龍山街道轄區內培育出了獨具特色的名優特產—龍山黑陶、龍山小米、龍山豆腐被譽為“龍山三珍”,其中龍山小米被認定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章丘當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畫卷更加多彩。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目標,黨建引領激發動力,全域推進五大振興,繪就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多彩畫卷。堅定走好科技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之路,糧食總產穩定在12億斤以上,形成了以章丘大蔥、龍山小米等“八大名品”、85家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園、26個國家及省市名牌、45萬畝“兩品一標”農產品為主體的農業品牌體系。目前,章丘區532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過20萬元,過50萬元的達到58.6%。更值得一體的還有章丘當地對于其他遺址的開發工作。以平陵故城為例,在2020年疫情導致的線下實體經濟受損的現狀下,平陵故城積極開展踏春游的活動,其中最出名的為萬畝油菜花田,當地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在微博和抖音等平臺的宣傳,在2020年共接待游客超30萬,并且平陵古城在積極運用農業作物進行風景宣傳的同時,也積極打造古城內的基礎設施,使其成為更加具有商業化氣息的新型古城。
農業創新高質發展,各方助力鄉村振興。三農工作的基層落實一直是我們這次社會調研的最大感受,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過去社會上認為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但是龍山街道的成功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鄉村振興不可能是一攬子的綜合,而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有選擇的優勢互補。以龍山街道為例,文化+農業+品牌 的農業發展新思路。當前品牌支撐條件逐步形成。大力發展標準化和品牌化農業,培育章丘大蔥、龍山小米、高官寨西(甜)瓜等“八大名品”30萬畝。但是也可以看到龍山當地也存在不少問題,品牌建設“有心無力”。雖然“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較多,但多以初級農產品的形式展現,生產技術及加工工藝相對落后產品缺乏足夠的科技含量,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龍山小米存在產業鏈條短、大而不強,影響力僅限局部地域等問題。品牌管理“有近無遠”。近幾年來,以政府為主體的品牌推廣活動較多,但各個經營主體對品牌推廣的主動性不強,對政府的依賴心理較重。部分農戶品牌意識淡薄,更多的關注產品的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品牌的長期社會效益。目前章丘區尚沒有一家與之匹配的行業龍頭企業,這直接導致對章丘龍山小米的優秀品質、品牌和文化底蘊的挖掘力度不夠,形成了“空有寶山而不得入”的尷尬局面。問題始終都會存在關鍵在于如何讓解決---確保好發展方向,進行深耕深挖掘,品牌建設需要由專業團隊來進行,專業人才的引流回流工作也必不可少。只有如此才會有新的發展成就。此外當地也應該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增強品牌發展的影響力。強化龍頭企業在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政府出資扶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地也應該注重以產業發展為目標,增強品牌建設的帶動力。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與加工企業、種苗企業、農資企業商超、電商物流企業進行聯合,形成全新的新型經營主體聯盟。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經過這次的社會實踐工作,讓我們團隊明白了什么是團隊協作精神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真實的鄉村,廣大農村事實上只要找到好的方法的路子是可以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的,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在于當地百姓聊天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在他們眼中,日子的變好是切實發生的,在黨的指導下,在當地百姓的創新發展下,與時代的發展洪流結合才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天地,三農工作也需要很多的青年真正扎根鄉村在認識鄉村中能夠改造鄉村讓來百姓的日子過的更好助力鄉村振興也是一種大愛。我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經過這次的考察自己也明白了與人民走在一起的含義,這個社會不缺才華橫溢的人也不缺天賦異稟的人但是真正敢于落到實處去和人民在一起奮斗和改變事實上真的很少,我們作為一名大學生盡管不可能像一些科研大家一樣創造出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產品但是我覺得在此次過程中自己也是明白了什么才是腳踏實地,我們在采訪當地的百姓的時候也經常聽到他們說:“我們之前日子過得很苦,但幸好后老我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我覺得當下的鄉村振興需要這種敢于去做敢于去創新的勇氣,可能結果不如人意但是經歷過才會有新的收獲。之后這樣成長才會真正接觸,鄉村振興也會成為未來可期的現實,我的隊員恩也會像他們一樣,踏實學習,積極實踐,強農興農,書寫屬于新時代的青年故事。
[1]王立冰 ,黃佳杰,曹長興,袁致甲. 跨越發展 實體經濟還看章丘[N]. 濟南日報,2012-10-23(C10).
[2]孟祥慶. 章丘政協 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推動經濟發展[N]. 聯合日報,2010-05-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