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6日,四川鐵道職業學院“暑期三下鄉石語筑夢青年實踐團奔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圍繞非遺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學習、民生服務實踐等內容開展系列活動。實踐團通過與非遺傳承人深度交流、體驗特色技藝、走訪村史展館、開展入戶幫扶等形式,將專業知識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在助力羌鄉發展的同時,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悟責任擔當。
在非遺文化傳承板塊,實踐隊首先拜訪了非遺羌年傳承人母廣志爺爺。母爺爺向隊員們講述了羌族的遷徙歷史,從遠古時期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北川后的文化演變,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羌族人民對故土的熱愛與堅守。“這些老物件不僅是樂器,更是我們羌族文化的活化石。”母爺爺一邊看著我們一邊說道,“這些年羌鄉發展越來越好,離不開黨的好政策,我們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一切都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讓我們從貧困走向富裕,從愚昧走向明智,從落后走向先進,這些沒有共產黨根本完成不了。”
隨后,實踐團成員們來到羌繡傳習所,跟隨當地羌繡藝人學習傳統刺繡技藝。傳習所內,一幅幅色彩鮮艷、圖案精美的羌繡作品令人贊嘆。老師從基礎針法講起,詳細介紹了“架花”“挑繡”等技法,以及羊角花、萬字紋等圖案的文化寓意。在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拿起銀針,嘗試繡制簡易的羌繡書簽。起初,不少隊員的針腳歪歪扭扭,但經過反復練習,逐漸掌握了要領。鐵道供電專業的學生陳思琦在體驗后感慨:“原以為刺繡很簡單,沒想到要繡出工整美觀的圖案,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專注,這讓我對非遺傳承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紅色精神學習與鄉村發展調研方面,實踐團走進石椅村村史館。館內,泛黃的老照片、陳舊的農具與現代化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形成鮮明對比。講解員通過“脫貧攻堅”“產業振興”等主題展區,向成員們講述石椅村如何從昔日的貧困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羌繡產業和鄉村旅游,實現華麗蛻變的歷程。
在北川紅軍長征紀念館,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珍貴影像,重現了當年紅軍與羌族同胞互幫互助、攜手前行的感人場景。而在5·12地震遺址紀念館,災后重建的紀錄片則展現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偉大力量。“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災后重建,團結的力量都令人震撼。”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李俊函在參觀后表示。
民生服務實踐是此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團成員們分組走進村民家中,開展多樣化幫扶。在石椅村,成員們手持鐮刀、掃帚,幫助石椅村居民清理庭院雜草,打掃房屋衛生。烈日下,隊員們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但大家干勁十足。“這些娃娃干活兒真賣力,把我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凈凈。”70多歲的陳奶奶笑著說道。
結合專業特色,隊員們還開展了鐵路安全知識宣傳。他們走村串戶,通過案例講解、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村民普及鐵路沿線禁止放風箏、破壞防護網等安全常識。針對老年群體,隊員們耐心講解反詐知識,并幫助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在農產品推廣方面,實踐隊搭建臨時直播間,隊員們化身主播,向網友推介桐子李、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時展示羌繡文創產品,將羌族文化與農產品銷售有機結合,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此外,實踐團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到90余份當地居民對羌族建筑改造的建議,為鄉村文旅發展提供參考。
四川鐵道職業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不僅讓青年學子深入了解了羌族文化,感受到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更引導他們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服務中。帶隊教師表示:“此次活動是學校深化實踐育人的重要舉措,未來將繼續加強校地合作,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有擔當、有作為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