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解碼產業振興與人文關懷的協同發展密碼,探索農業環保企業賦能鄉村的創新路徑,2025年7月5日,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牧野青鋒”鄉村振興實踐團隊以“青春調研+溫情服務”雙輪驅動模式,走進重慶農神控股有限公司開展實地實踐,在科技助農的產業現場與鄉土溫情的生活場景中,書寫新時代青年服務鄉村的生動注腳。
一、以青春視角探農業環保產業的科技溫度 早上 8:30,實踐團踏入重慶農神控股有限公司,企業標識區“昔有神農嘗百草,今有農神育新綠”的標語,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現代農業環保產業的發展畫卷。在生產車間,遠程操控的智能鏟車與自動化運輸帶構成高效運轉的工業交響,百噸級發酵池將養殖廢棄物轉化為生態肥料,構建起“變廢為寶”的資源化閉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五保戶參與車間質量檢查的場景,既彰顯了科技降本的產業智慧,更傳遞出企業反哺鄉村的人文溫度。當同學們站在原料堆場前,望著如小山般的處理原料,目睹操控室內機器聽從指令精準運轉的“現代化農業”圖景,無不被科技賦能產業的力量所震撼。實踐團成員表示,將把調研收獲轉化為行動,用vlog、報告等形式講好產業助農故事,結合專業為產業優化流程、拓市場,搭建校地企橋梁,讓青春智慧真正融入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
二、以青春溫度傳鄉村善意流淌的溫情實踐 今天,處處都有奇遇,滿是溫情。
午休時分,一個偶然的契機讓實踐團開啟了溫情篇章——得知當地一位90歲老奶奶迎來壽辰,隊員們立刻自發組織慶生活動。當《生日快樂》的歌聲在房間響起,當自編舞蹈帶來歡聲笑語,老人眼角的淚光與舒展的皺紋,成為鄉土中國最動人的情感注腳。
返程途中,善意的傳遞還在繼續。偶然發現一只從鳥巢跌落的幼鳥,隊員們搭起“愛心階梯”小心翼翼將其送回巢穴;遇見被風吹落的晾曬棉被,大家主動拾起、重新規整懸掛。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恰是實踐團踐行社會責任的縮影。
晚上8點,廣場的白色幕布亮起微光。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觀看熱血歷史影片。實踐團成員蹲坐在老人身旁,輕聲解說畫面中的歷史細節,夏夜里的光影交錯間,知識的傳遞與情感的共鳴在此刻渾然一體,勾勒出鄉村振興中最溫暖的人文圖景。
三、以青春之力續寫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此次實踐,實踐團在農神控股的生產現場,見證了“科技助農”如何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從五保戶就業模式中讀懂了產業發展的民生溫度,也在自動化生產與人力成本的矛盾中引發了對鄉村人才振興的深度思考;而慶生、救鳥、拾被、放映電影等點滴善舉,則讓青年學子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絕非單一的產業升級,而是需要產業活力與情感聯結同頻共振、物質豐裕與精神富足雙向奔赴的系統工程。
站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節點,實踐團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把課堂所學轉化為產業賦能的技術方案,讓青春腳步丈量鄉土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正如實踐團指導老師所言:“當農業科技與青年智慧碰撞,當產業振興與人文關懷交織,鄉村的沃土必將孕育出更豐碩的時代果實。”這支青年隊伍將繼續以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