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海上溢油應急處置流程,增強青年學子海洋環保意識,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碧海青耘,向海而興”藍海筑夢實踐隊成員于7月4日赴南通如東小洋口港,登上南通億洋船務有限公司專業油污處理船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通過設備體驗、一線船員訪談及與正高級指揮面對面交流,系統學習海上溢油應急響應知識與技術。
(圖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在洋口港合影留念。姜一凡供圖。) |
登船實踐:零距離接觸油污處理“海上衛士”,港口碼頭中,橙紅相間的油污處理船格外醒目。實踐團成員在工作人員引導下登船,參觀船載核心設備——包括可折疊式圍油欄、大流量收油機以及智能監控系統。船員現場演示收油機啟動流程后,隊員們嘗試操作液壓控制面板,體驗如何通過調節轉盤轉速適應不同油膜厚度。“設備響應速度遠超想象!”隊員在操作后感嘆,“科技讓環保行動更加高效。”
(圖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在小洋口拍攝溢油處理船。姜一凡供圖。) |
一線訪談:聆聽驚心動魄的應急處置故事,“接到溢油警報后,我們必須在2小時內完成出航準備。”擁有15年工作經驗的輪機長向實踐團講述實戰經歷。通過采訪船員,隊員們了解到應急響應全流程:從衛星遙感定位油污范圍,到根據海況制定回收方案,再到船員24小時輪班作業直至海面清潔。2021年某外輪碰撞事故中,該船曾連續作業72小時回收原油200余噸,成功遏制生態災難蔓延。
(圖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在岸邊聽鄭高級指揮介紹各船只。姜一凡供圖。) |
專家點睛:透視技術背后的責任與擔當,鄭高級指揮以青島“交響樂”號等案例為切入點強調:“溢油處理每延遲1小時,污染面積可能擴大10倍。”在船艙會議室,他詳細解析了國家海上溢油應急預案的分級響應機制,并指出:“保護海洋既要依賴先進技術,更離不開從業者的責任意識。”面對團隊成員提出的生物降解技術應用、國際協作難點等問題,鄭指揮逐一解答,引發熱烈探討。
青春合影:以專業守護碧海藍天,活動尾聲,實踐團與鄭指揮及全體船員在甲板上拉起“科技護海,青年同行”橫幅合影留念。團隊負責人表示:“這次登船經歷讓我明白,環保不僅是口號,更是專業、速度與擔當的結合。”后續實踐團將編制船舶溢油應急科普手冊,面向沿海社區開展海洋保護知識宣傳。
(圖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興”團隊與鄭高級指揮和船上船員合影留念。楊文軒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