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赴湘潭市中華文化傳承團針對在潭大學生開展的青山嗩吶、巫家拳兩項非遺認知調研結果出爐。調研顯示,兩項非遺在學生群體中傳播、傳承情況有差異,傳承推廣任重道遠。
實踐團成員在湘潭大學校內進行調查 實踐團成員攝
地域與基礎認知
巫家拳調研回收257份問卷,湖南本地生源占60.7%;青山嗩吶問卷109份,湖南本地人占比75.23%。但超九成學生未聽說過巫家拳,超八成未聽說青山嗩吶,可見本地非遺“養在深閨”,傳播不足。
了解程度與非遺認知
對巫家拳,74.71%學生完全不了解,僅1.17%非常了解;青山嗩吶方面,63.3%學生完全不了解,僅2.75%非常了解。且超八成學生不知巫家拳是非遺,超七成不知青山嗩吶為非遺,非遺文化普及度低。
調查問卷部分截圖
傳播意愿與途徑
在傳承意愿上,超半數學愿參與巫家拳傳承,超六成愿助力青山嗩吶傳承,學生傳承熱情可期。傳播渠道偏好中,網絡搜索、社交媒體是學生了解非遺的主要期待途徑,也認可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線上線下結合或成推廣關鍵。
調查問卷部分截圖
此次調研反映出在潭大學生對本地兩項非遺認知不足,但傳承意愿積極。實踐團隊將依托網絡、社交平臺拓寬宣傳,開展文化活動,聯動學校讓青山嗩吶與巫家拳走近學生,激活非遺傳承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