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梁致遠
7月3日,湘潭大學法學學部團委、學生會赴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宣講調研團的隊員們,正全神貫注聆聽澧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副局長曹毅的深度講解,一場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路徑的深度探索,在這片文化沃土上扎實展開,旨在為沅澧流域非遺的永續傳承注入堅實的法治動能。

澧水之畔,千年文脈育非遺瑰寶
“澧縣因澧水貫穿而得名,是長江中游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擁有城頭山稻作文化等七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曹毅副局長向調研團介紹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這份厚重的歷史積淀,鑄就了澧縣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目前,澧縣已構建起完善的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包含3項國家級(荊河戲、澧水船工號子、鼓盆歌)、6項省級、7項市級、30項縣級,共46項珍貴遺產。52位傳承人薪火相傳,依托1處非遺展示館、40多個傳習基地、4家非遺工坊及鄉村文化站,共同構建起“一館多點、活態傳承”的立體格局。近三年來,新增12個非遺項目、17名傳承人。在黃桃山莊等景區,非遺正逐步融入現代旅游場景,讓古老的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蓬勃生機。

困境交織,傳承之路遇重重荊棘
然而,璀璨非遺的背后,傳承與發展之路并非坦途。通過深入訪談,調研團敏銳洞察到澧縣非遺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
資金匱乏成為首要掣肘。“國家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補助,但支撐項目運作的經費卻捉襟見肘。”曹毅坦言。以國家級非遺鼓盆歌為例,縣級財政力量有限,展演差旅常需傳承人自付,大型保護與發展計劃常因資金短缺而擱淺。
亂象疊加加劇傳承斷層。以澧水船工號子為例,知名度提升后侵權頻發。部分團體未經授權使用改編版本,假唱、抄襲編排商演,甚至歪曲文化內涵,還以“公益”規避責任。傳承人維權困難,文化部門專業不足,法律途徑又因版權登記困難而受阻。
組織缺失導致雙重壓力。“活動依賴個人熱情,缺乏專業組織統籌。”曹毅總結道。缺乏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社會團體或機構進行有效統籌運營,導致資源分散、市場對接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直面挑戰,法治賦能破發展瓶頸
面對困境,曹毅副局長正帶領澧縣文旅部門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探索“法治-創新”路徑。
筑牢法治根基是激發活力的關鍵。澧縣正著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一方面,積極組織專業培訓,指導并協助傳承人完成核心項目的商標注冊、版權登記,為非遺資產“上戶口”,明晰法律權屬;另一方面,對非法使用非遺元素、惡意搶注商標等侵權行為依法亮劍,尤其在官方組織的重大文化活動中,堅決捍衛非遺傳承人的合法權益,營造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
創新融合與政策引導開辟多元路徑。政府堅持“引導不包辦,支持不越位”,在組織建設上,積極鼓勵成立非遺保護協會、歌舞劇團、文創企業等社會組織,且對民間自發形態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在資金渠道上,積極突破單一財政依賴,開發非遺IP吸引社會資本;同時,在人才培養上,開展“非遺工作人員培訓班”“作品創作筆會”,新招24名“非遺小傳人”定向培養,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沅澧之水悠悠,法治力量守護非遺。湘大法科學子的實踐,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澧水之畔,與非遺的璀璨薪火交相輝映,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激活其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探尋一條以法治為底色的傳承與創新之路。這趟旅程,是守護文化命脈的堅定承諾,更是賦予千年文脈在法治陽光下生生不息、璀璨新生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