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6月27日,池州學院“畫筆下的鄉村振興”綜合調研實踐團由舒鵬飛老師指導、李九云老師帶隊,深入安徽省青陽縣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先后走訪了青陽縣文化館、青陽縣文化中心、揚林農民畫手工坊、楊田鎮農展中心等地,探尋調研省級非遺青陽農民畫足跡,助力文化傳承。
圖1實踐團成員集體合照
溯源非遺根脈探尋文化基因 實踐團首站抵達安徽青陽縣文化館。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實踐團參觀新春農民畫展,72幅作品以“鄉村振興”等為主題,展現突出的鄉土氣息與正能量。
通過講解,團隊了解到其植根民間藝術,汲取磚雕、剪紙等養分,形成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獨特風格,兼具文人畫氣質與農民畫質樸特色。
隨后,團隊專訪了文化館館長,獲悉當前青陽農民畫創作隊伍持續壯大,協會近百名成員中以農民畫家為主體。他們扎根鄉土,農忙時仍堅持創作,農閑時則開展交流與外出學習,這種“放下鋤頭便拿起畫筆”的堅守令人敬佩。參觀后,成員們圍繞農民畫的發展現狀與藝術特色展開交流,進一步認識到展覽對非遺傳承的積極作用。。
圖2實踐團成員參觀農民畫畫展
深耕鄉村沃野綻放畫里青陽 青陽縣楊田鎮揚林工作坊內,省級非遺傳承人沈揚林四十載堅守如初。他以“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理念,將皖南風土人情繪入畫卷,讓青陽農民畫在鄉土間扎根生長。
工作坊里,沈揚林向實踐團一幅幅介紹帶有皖南風俗的農民畫。實踐團由此了解到,農民畫根植于極具詩意的青陽地域特色、悠久的農耕文化、徽派建筑美學以及豐富的傳統節慶習俗。正是這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創作者們扎根鄉土的堅守與創新,才讓農民畫在青陽蓬勃發展。在隨后的提問環節,沈揚林向實踐團指出,目前學習農民畫的年輕人較少,創作隊伍缺乏活力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并表達了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圖3實踐團與沈揚林交流農民畫文創
電商創新非遺文化煥發活力 實踐團赴安徽省青陽縣楊田鎮,探索青陽農民畫的創新發展路徑。在楊田鎮農展中心,實踐團了解到農民畫以大膽用色、吉祥寓意融入年歷、雨傘等文創產品,借助互聯網平臺在“年貨節”熱銷,串聯起農產品展銷、直播帶貨與文化小鎮建設,以文化軟實力激活產業增長。
在鄉村振興創業園,“文旅+電商”模式通過“農耕小鎮直播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主播在推介農產品時融入農民畫故事講解,同時開發文創衍生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售,延伸產業鏈,從而以商業反哺文化。據悉,近年來該模式收益可觀,2023年聯合社在“文旅+電商”模式下的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2.3億元。
此外,當地積極推動校地合作,為非遺注入青春活力。通過跨學科交叉優勢,有利于挖掘文化故事,助力文化傳播,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圖4楊田鎮農展中心“年貨節”直播間
非遺聲聲不息,薪火代代相傳 青陽縣文化中心內,沈揚林以黨員和非遺傳承人的雙重身份,在少兒農民畫教學中傾囊相授。他邊示范邊講解皖南民間畫“以色傳情”的傳統技法,從色彩搭配到構圖立意,將四十年創作經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教學要點。教學中,他尤其注重引導學員觀察鄉土生活細節,讓非遺技藝在筆端與生活的聯結中實現傳承。
隨后實踐團來到青陽縣朱備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青陽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平安的指導下,一群孩子拿起畫筆認真作畫。“今天,我特意以娃娃為題材作了幾幅農民畫,希望吸引更多孩子深入了解、主動學習青陽農民畫。”張平安笑著說。
沈揚林、張平安等傳承人通過“名師帶徒”、“基地培訓”等方式,將農民畫技藝深植鄉土,吸引更多年輕人從“觀者”轉變為“創作者”,使這一非遺藝術在活態傳承中生生不息。
圖5實踐團欣賞學員畫作
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池州學院學子深入調研了青陽農民畫的傳承現狀與創新發展,深刻感受到非遺在鄉土滋養與時代創新中煥發的蓬勃生命力。
供稿:井卓越、陳心悅、楊蜜/拍攝:金文杰、趙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