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上午,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唐王村村委會會議室氣氛莊重而熱烈。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唐風破浪,賦能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12名師生,與各書記和指導老師齊聚一堂,共同召開此次座談會。金壇區團委書記陳學謙(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優秀校友)、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團委書記徐杰、學工處處長胡泊、學工處輔導員陸婷,唐王村黨總支書記丁滄宇,金壇區薛埠鎮薛埠中學校長丁華宇等共同出席。座談會上,陳學謙書記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與基層工作實際,向母校學弟學妹們提出了立意深遠的三點希望,為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錨定了核心方向。
希望一:深耕“行走的思政課”,在泥土芬芳中筑牢信念 “從廣陵學院的課堂走到唐王村的田間,同學們要用心上好這堂‘行走的思政課’”,陳學謙書記開宗明義,其話語中飽含對母校學子的殷切期待。他以自身從廣陵學子成長為基層干部的經歷為例,深刻強調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是服務鄉村的前提。“政策文本的溫度,需要與老鄉同坐一條板凳才能真正感知”, 他要求實踐團隊深入農戶,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堵點難點。
陳書記特別指出,提升服務效能是實踐關鍵。“要思考如何讓中央的好政策精準滴灌到唐王村的田間地頭。”他以金壇區正在推行的特色農業保險為例,引導同學們在走訪中重點關注唐王村老年群體對政策的知曉度、便捷度與實際效果反饋。“比如村里張大爺是否清楚高齡補貼如何線上認證?水產養殖戶周大哥對新的災害保險條款有無疑惑?發現真問題,才能貢獻真智慧。”他期望青年學子在服務前沿錘煉出“把政策語言轉化為家常話”的能力。

(圖為6月22日,“唐風破浪,賦能振興”團隊座談會現場。陳琦濤供圖)
希望二:聚焦“稟賦興村”探新路,于現實挑戰中淬煉思想 面對唐王村優質水產資源與老齡化加劇并存的發展現實,陳書記提出核心破局之道在于“稟賦興村,因地制宜”。唐王守著長蕩湖的“金飯碗”,但如何讓這好水好魚釋放更大價值?面對“銀發浪潮”,我們又應如何激活內生動力?這些課題正是需要同學們運用專業知識來深入探索研究的。
作為對母校專業布局的熟悉者,陳學謙對廣陵學院學子寄予厚望。他鼓勵團隊圍繞“做精水產產業鏈”、“發展銀發經濟”、“創新村民參與機制”等方向,開展扎實調研。他特別強調服務“一老一小”是淬煉為民情懷的試金石,建議團隊以村老年活動、留守兒童需求為主要出發點,設計出可持續、可施行的服務項目。同時,唐王村黨總支書記丁滄宇也在現場補充道:“陳書記指出的方向正是我們的痛點。非常期待同學們發揮才智,尤其在利用數字技術幫助老年村民享受便民服務、提升水產電商運營能力等方面提供新思路。”

(圖為6月22日,金壇區唐王村委會村書記丁滄宇與團隊成員親切交流。王賽陽供圖)
希望三:心系“城鄉融合”架橋梁,以身心感悟推動共贏 “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陳學政書記深情重溫總書記囑托,結合自身在基層的深切體悟,向學弟學妹們提出第三點希望:要成為聯通城鄉、促進融合的堅實紐帶,在身心融入中感悟責任。
首先要做政策的
“翻譯官”和
“推廣員”。陳學謙要求同學們不僅需要了解返鄉創業扶持、醫療養老保障等惠農政策,更要讓村民“聽得懂、用得上”。其次,要成為激活校村資源的
“催化劑”。他特別指出:“廣陵學院有智力庫,唐王村有試驗田,融合的關鍵在精準對接。” 他期待團隊能促成具體合作,以致提升整體村居環境與文旅形象。“這種基于真實需求的‘校村融合’,才是可持續、能共贏的振興之道。”作為陳學政的校友,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團委書記徐杰深表認同:“陳書記的三點希望,既是對實踐的精準指導,也是對母校育人成果的檢驗。我們將全力支持團隊圍繞唐王所需、學院所能,在‘行走的課堂’中產出務實成果。”同時,學工處處長胡泊也表示,可以將此次實踐作為深化校地合作、創新思政教育的重要契機。

(圖為6月22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團委書記徐杰和學工處處長胡泊對團隊寄予要求和希望。闞婉青供圖)
座談會尾聲,廣陵學院“唐風破浪,賦能振興”實踐團隊隊長丁怡丹同學鄭重表態:“陳書記作為杰出學長,他的三點希望飽含著對鄉土的熱愛和對我們的期許。我們一定以學長為榜樣,沉下身心,用專業知識為唐王振興探路破題,不負‘乘風破浪’的隊名!”此次“唐能賦興,乘風破浪”三下鄉活動,因金壇區團委書記陳學謙——這位從廣陵學院走出的基層干部提出的三點希望而更顯深意。唐王村與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的攜手,在陳書記摹畫的清晰路徑下,正開啟一場關于賦能與成長的雙向奔赴,其探索的深度與輻射的廣度,必將超越這個盛夏,持續照亮唐王振興的未來征途。

(圖為6月22日,團隊成員與各書記和指導老師合影留念。丁怡丹供圖)
(通訊員 李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