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至19日,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紅星實踐團走進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學兒優輔導中心,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主題的紅色思想啟蒙教育活動。通過互動課堂、情景演繹、故事分享等形式,實踐團成員引導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黨的思想路線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內涵。"你們知道'實事求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哪部典籍嗎?"活動伊始,實踐團成員通過動畫短片《典籍里的中國》,將《漢書·河間獻王傳》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典故娓娓道來。畫面中,身著漢服的動畫人物手持竹簡,帶領學生穿越千年時空,直觀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交融。五年級學生王梓涵在觀后分享中說道:"原來我們現在說的'實事求是',早在兩千年前就有智慧的光芒。"
實踐團成員介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曹寧泰攝
實踐團隊長趙子曦介紹,為突破傳統理論宣講的抽象性,團隊在ppt制作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插入了多個視頻動畫,將延安整風運動、真理標準大討論等歷史事件轉化為可視化場景。"當看到動畫里鄧小平爺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講話時,我好像觸摸到了改革開放的脈搏。"初二學生趙文博在采訪中表示。
活動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歷史議事廳"情景劇正在上演。實踐團成員化身"小紅軍指導員",帶領學生模擬1930年尋烏調查的場景。"農民分田后糧食夠吃嗎?""兒童團站崗怎么記工分?"學生們通過角色卡片上的真實歷史數據,還原毛澤東同志開展農村調查的細節。六年級的劉子墨扮演調查員時感慨:"原來實事求是不僅要走遍田間地頭,還要學會用算盤記錄每一筆賬目。"
情景劇環節還重現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前后的歷史場景。初二學生劉雨桐扮演的"小記者"與"理論工作者"展開激烈辯論:"如果書本上說太陽繞著地球轉,但實際觀測證明相反,我們該相信哪個?"這種角色代入式教學引發熱烈討論,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理解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
在"真理標準大討論"辯論環節,實踐團創新采用"時間膠囊"形式,讓學生們將寫有當代困惑的紙條投入"思想寶箱"。初三學生周雨欣寫道:"面對網絡謠言,我們該如何堅持實事求是?"這個問題隨即成為分組討論的焦點,實踐團成員以"黃文秀扶貧日記""航天團隊數據校驗"等案例啟發思考,引導學生建立"重事實、講證據"的思維習慣。
實踐團成員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分享。曹寧泰攝
輔導中心教學主管趙曉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將歷史情境與現實生活結合的創新模式,讓抽象的思想路線具象為可觸可感的成長指引。"多位家長反饋,活動后孩子開始主動核對作業答案來源,養成了查閱資料驗證信息的習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通過社會實踐這一獨特形式,當代大學生也將堅持理論同實踐相統一,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踔厲奮發、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