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為探尋鄉村產業發展路徑,學習獼猴桃產業發展經驗,川北醫學院“青衿筑堰·共繪醫景”護理學院赴都江堰志愿服務隊于7月走進都江堰市仙果寨紅心獼猴桃基地,對話四川省獼猴桃協會會長晏志強,挖掘都江堰獼猴桃產業從種植到發展的故事,感悟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力量。挖掘產業發展故事,洞察產業發展方向。

圖為川北醫學院“青衿筑堰·共繪醫景”護理學院赴都江堰志愿服務隊合照 肖雯怡攝
一、探訪產業根基,解碼種植密碼
抵達基地,隊員路俊慧開啟采訪。“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3萬畝,8萬果農、2.7萬戶投身全產業鏈工作 。”訪談伊始,晏志強向隊員們介紹起產業基本盤。當被問及種植規模與品種,他進一步闡釋,都江堰作為四川獼猴桃主產區,資源豐富,栽培品種分美味系和中華系兩大體系,為產業發展筑牢品種根基。
談及地理環境優勢,晏志強打開話匣子:“都江堰屬亞熱帶濕潤常綠闊葉林區域,跨川西龍門山與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海拔高差大,是中科院認定的全國生物多樣性‘五大基地’之一,更是國際公認的獼猴桃最佳生態種植區 。”他補充道,都江堰擁有成都市唯一雙地理標志,其人文歷史可追溯至1200年前唐代,青城山道教利用野生獼猴桃釀制洞天乳酒,杜甫詩句《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便是歷史見證,人文與生態交織,賦予產業獨特底蘊。

圖為采訪 趙靜怡攝
二、回溯發展歷程,見證產業成長
“都江堰獼猴桃始于1979年,已走過46年歷程,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研究、栽培及商業化運作的地區之一 。”回憶產業發展,晏志強思路清晰。他講述,1979年都江堰開展灌縣獼猴桃資源調查,1980年引進新西蘭海沃德品種試種成功,掌握繁殖技術,1982年被確定為全國發展獼猴桃基地縣。經多年耕耘,逐步構建起種植、采摘、分揀、包裝、銷售完整產業鏈,還先后獲評“中國獼猴桃無公害科技創新示范市”“中國綠色生態獼猴桃之鄉”,產業從萌芽到壯大的軌跡清晰呈現。經四十余年積淀,從種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逐步形成,都江堰市也先后獲評中國獼猴桃無公害科技創新示范市、中國綠色生態獼猴桃之鄉,產業規模與口碑雙提升。

圖為志愿隊觀看發展紀錄片 陳文秋攝
三、直面發展挑戰,探尋破局之策
產業發展并非坦途。晏志強提到,集中栽培階段,獼猴桃潰瘍病問題突出,這一細菌性病害可致果園毀滅、絕收,一度重創產業。面對困境,多方合力破局:13年前,園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開展設施栽培,與四川農業大學共建獼猴桃科技小院,匯聚國家級、省級、市級專家教授及博碩士研究生,聚焦病蟲害綜合防控與新品種示范,以科技賦能為產業“治病強身” 。

圖為農民勞作 陳文秋攝
四、展望產業未來,錨定發展方向
談及未來,晏志強勾勒清晰藍圖:都江堰獼猴桃產區將秉持“開放、合作、創新”理念,融入“一帶一路”,提升產業水平。一是護耕地、減藥肥,夯實綠色發展基礎;二是挖資源、促研發,增強品種開發與科技創新力;三是建機制、強監管,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四是拓合作、促交流,營造產業發展新格局,以四大舉措驅動,繪就產業升級新畫卷。
采訪尾聲,路俊慧致謝晏志強會長的分享。此次對話,志愿服務隊深入了解都江堰獼猴桃產業發展脈絡,從種植根基到發展歷程,從挑戰應對到未來規劃,見證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路徑。服務隊既見證其從試種到成規模的發展韌性,也明晰科技賦能、開放合作的前行方向,為三下鄉實踐添上洞察產業發展的生動注腳。隊員們立志發揮專業優勢,講好產業故事,助力鄉村發展,在青春征程中書寫與鄉村共成長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