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朋友們科普科學,既是社會給予的成長禮物,亦是時光捎來的溫柔約定。這不僅關乎童年里好奇心的陪伴與探索欲的滋養,更關乎科學樂趣的平等分享、親情牽掛中知識的隔空傳遞,以及鄉村未來創造力的根基筑牢與夢想點亮。
巢湖學院“我是小小實驗郎:生物實驗筑夢,科學童行未來”志愿服務隊走進三八街道港利社區開展了一場以“細胞器粘土制作”為主題的生物科普課程。
細胞器粘土制作講解
熒幕上先鋪開細胞器的微觀圖譜,團隊成員輕指線粒體:這是細胞的能量引擎,借呼吸作用為生命注入動能;再點葉綠體:恰是光合工坊,以光能為筆,將無機物繪成有機物。簡明話語勾勒出二者的結構與功能,如引線穿起微觀世界的脈絡。孩子們凝望屏幕,眼眸里漾起好奇的漣漪,凝神聆聽間,微生物的輪廓在認知里漸次清晰。
為讓抽象的微觀結構落地生根,團隊接著播放捏制分解影像:從揉圓作細胞核的溫潤,到搓條為內質網的蜿蜒,每一步都如拆解自然的密碼。隨后,彩色粘土在指尖流轉,成員們手把手引導,借掌心揉捏的觸感、眼前模型的形態,讓顯微鏡下的抽象輪廓化為可觸可感的具象,讓微觀生物世界的奧秘,在指尖與眼眸的共鳴中愈發分明。
細胞器粘土制作
視頻演示剛落,志愿者們便俯身靠近,身影與孩子們的好奇交疊。有的拈起彩泥示范,指尖旋轉出細胞膜的柔弧,像為微觀世界圈定溫柔邊界;有的輕握孩子的手,共塑細胞核的渾圓,掌心相觸間傳遞著塑形的巧思;還有的蹲在桌旁,細引著搓出內質網的蜿蜒,捏出葉綠體的紋路,每一步都似在微觀宇宙里鋪展路徑。不多時,指尖生趣,一個個造型鮮活、細節分明的細胞模型漸次成型。孩子們舉著親手捏就的作品,左瞧右看,眉眼間漾著滿滿的歡喜,仿佛托著一整個觸手可及的微觀星河。
我們揣著對科學的熱忱與對孩童成長的惦念,踏入社區鋪開生物細胞標本制作的課堂。始終篤信,科學的種子要趁童年播撒,而趣味與易懂恰是叩開科學之門的密鑰。
課堂上,我們以平實話語拆解細胞的奧秘——從微觀結構的肌理到生命活動中的角色,每個知識點都裹著鮮活故事與趣致比喻。手把手帶孩子們捏制標本時,他們眼眸里躍動著好奇與雀躍,指尖起落間滿是專注,仿佛正俯身叩問微觀世界的謎底。
這堂課程不僅讓孩子們觸摸到生物世界的肌理,更點燃了科學探索的火苗——觀察與動手的能力在指尖生長,為童年暈染開一抹科學的亮色。社區傳來的回響里,滿是孩子們被喚醒的好奇與探索欲:他們既觸摸到生物學的瑰麗,又在制作中涵養了耐心與細致,更在協作中懂得互助,這些都悄悄為未來的學習與成長鋪就了溫潤的基石。
科學科普
今日的科學科普活動中,我們向孩子們娓娓道來:科學是認知世界的路徑,也是沉淀的知識星河——它既推動社會向前的步履,也熨帖生活的肌理,更滋養經濟的生長。再輔以展圖,引他們看見科學在日常里的模樣。孩子們凝神細聽,眼眸里盛著滿滿的好奇與求索。這顆科學的興趣種子悄然萌發,正為他們推開探索世界的窗。
合影留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兒童是祖國未來、民族希望。我們實踐團與社區將牢記囑托,持續傳遞科學知識,不斷創新志愿服務與科普活動形式內容,讓更多孩子受益,為兒童全面發展及民族復興培育優秀人才。